今年的教師節剛好是星期日。

前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充實愉快的教師節。
有幾個孩子找到了我總是忙著移動的身影中,和他們單獨面對面的一刻,極其含蓄、認真且帶著害羞地對我說:「Bubu老師,教師節快樂!」;
也有孩子在下課時間已到,看到水槽爐台還有狼藉待理的一堆鍋碗瓢盆,抓緊時間想盡辦法清理;
那一切,對我來說真是教師節可感可受的禮物。

星期日課堂上,我們從鯊魚研究了盾鱗的去除,其他事物科學上的分層思路。我們也做了一些甜點,並了解「錯」是指:值得記住的複雜;或值得記下的、偏離精確目標的經驗。我希望凡我教過的孩子面對「錯」時,不要有以沮喪來做為避難免責的想法,因為這種在暗示下產生的態度已經大大影響了他們心靈的健康和更可觀的發展。

因著孩子們大多知道教師節和孔子的關係,所以,我也試著以孩子們能懂得的方式,為他們講解了幾則《論語》。
雖然,孔子曾說過「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困而不學,民斯下矣」,但基本上,孔子不相信有「生而知之者」,就如愛迪生、丘成桐不相信天才而更相信努力一樣。孔子是「學而知」的發起和發揚者,因此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
我覺得好古應該解釋為「珍惜前人的經驗」,這也是我一直在設計課程和直接指導時叮嚀自己:要努力平衡「允許嘗試」和「虛心接受」的必要用功。

《論語》之所以容易講,正因它符合「與時俱進」的條件,例如「孝」,為什麼孔子「因材施教」?只因人人缺點不同,需要的建議便不同。雖然他是一位宏觀的老師,卻總能從小處給予建議,於是才會有叮嚀子游:要打從內心敬愛父母;孟武伯呢:要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同時提到,大家要把父母當回事,出門要言語告知,主動了解父母的擔心。他又叮嚀振興家業、有能力照顧父母的人,不要忘記物質和精神無法彼此取代。給父母好吃好喝,不要他們動手做任何事,畢竟是操控而不是孝或愛。

我還跟孩子們提了「聯想」或「連想」力之於學習的重要,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而他的: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我認為並不是拒絕某一種學習者,而是一位負責的教師的不照章行事,深入觀察;不讓學習者成為被動的接受者;使教育工作必須擁有足以產生火花的熱情。

我想,教師節其實是一個對指導者來說,好好反省工作並了解夢想的日子。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