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結束暑假四個梯次的小住校之後,我在人去樓空的黃昏景色中繼續清理工作室的角角落落,並準備隔日的北返。

一個親手打理、盡心盡力維護的空間,是我想給予孩子的一份身教,更是我認為教育中最能呈現美感以及環保觀念的基本實踐。

打理環境除了

心意:勤和懶的人生景觀之別

能力:工作思考的條理和根據目標安排工作步驟

是足以提供教育意義之外,我在知識上的用功,也自認能給孩子好榜樣。我曾想,如果做為一個老人我都能如此用功,那麼,同他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希望他們更認真、更勤勞,就不是過分的要求。

雖然,並不是每一位家長或孩子都能了解我在這被人們統稱為「生活」的課程中所納入的知識量。但只要在任何時候能看到任何一雙眼神閃出領會的靈光,那便是我一天當中最美好的回饋。我會想到遠古社會末期稱為「庠」的米廪,那些能在「庠」中是有知識、有經驗的老人所以我要更努力。

有了語言之後,萬物之靈從不自滿,更精確地發明了文字來表達、傳遞、交換並保存生活技術和感受;這是每一堂課我都喜歡,也必須講文字的原因,也是我不斷督促孩子們拿起筆、寫下來的聲聲叮嚀。我知道他們正很稚氣地站在時代中「需要或不需要」中觀望,而不了解文字做為經驗和知識的載體,將如何貢獻邏輯力量和美給他的未來。

有一天,我們討論airy、confection 、confectioner、confectioner’s sugar這些字,我們不空談,立刻離開餐桌白板前的文字討論,走向右邊的開放廚房,動手了解如何以物理的方式把空氣留在食物中。

十九世紀之後,科學系統知識更提升了人們預測將來的能力。因此,生長在這個時代的孩子一出生便面臨大量知識的繼承問題。我認為教育他們的方法不能不改變,但現實所見,卻沒有真正的進步,孩子們依然日復一日只接受許許多多片碎的知識或偶一為之涉及一些局部的操作;他們的學習方式大部分是慌張地向前追趕,但看不到累積的益處,因此,便不自察覺地浪費了本應該完全屬於自己的成長資源。

這些資源原本可以用來加速他們有機的成長。因此,我極力主張應該給孩子們絕對「完整」的知識傳授,無論規模的大小,只有「完整」才能使他們心領神會,也能完成浪漫、精確和綜合應用的三個階段。

暑期小住校第三、四梯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