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接待的工作伙伴走到廚房告訴我們說,有一對姐弟,姐姐比心聿小一些,弟弟大概是幼稚園,他們每次來取餐都好有禮貌,姐姐牽著弟弟,稱語用的是「您」。我一聽,心上一陣溫暖,但廚房的另一位工作伙伴聽後感慨的說:「Bubu老師,現在的小朋友用您,會被當做『異類』」我說:「要她告訴每一個孩子,「異類」只是道不相同的人,並不是被當做「異類」的人,就是不好或不受歡迎;說真的,被不好的人歡迎,豈不悲哀?!」
我年輕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很有趣,也很有自信的學姐,她一直覺得人在團體的認同,是老鼠屎與米的關係;她說,有時候人很可能是一鍋老鼠屎裡的那粒米,不一定多的一定就是米。
我覺得語言文字最奇妙的是,人可以模仿,也容易受感染,但最終,決定遣詞用字是個人的意志自由,於是,它也就完全顯現出一個人的思想特質。
昨天我去超市買東西,同時有一對年輕情侶也在購物。他們的對談很有意思,不管那位男伴說買什麼,女伴的回應一律是:「靠北」。連續聽了又聽,除了有些煩膩之外,突然也對他們的父親有些擔心了起來。我想,這孩子一定不知道「自求多福」的重要,她這樣詛咒著自己或朋友的爸爸,多麼不應該。
這讓我想起十天前,姐姐從美國回來探望父母,她從高雄北上後,我陪了她兩天。姐姐晚上住凱悅飯店,送她回飯店時,我們跟三位房客同乘電梯,二女一男。讓人訝異的是,談話間有位女生竟然一回頭就口出一個單字的粗話,她講得那麼自然,讓我們在一旁也不知該為誰臉紅。我當想起錢鐘書在「圍城」裡這樣形容三字經「沒有感情的生理行為」。王德爾說的沒錯,只要是一個人,就每天都應該說一點「合情合理」的話。
合情合理真不容易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從讀好的字句開始,並解讀經過時間考驗的字句。比如說,你會怎麼跟孩子解釋「爭先恐後」?
我會這樣說;「爭先」是行為,「恐後」是促使這種行為的心理,人都是先有恐後的心情,才會採取爭先的行動。
對孩子做這樣的解釋,並不多餘,因為,成語往往是因為提煉了生活經驗才能被一般人使用。對它感興趣的人,不只能用在最貼切的地方,也在當中與別人的經驗會面、融合。就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用「您」,我想並不只是敬語,還因為她心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