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生活 (但這是小米粉的手 🙂
我自己認為,創作滿足的是「生活改善」與「心靈快樂」的不同需要,要與「創作」保持密切的關係,不重視生活就是捨近求遠;有時候看到鼓勵家長送孩子去學創意的廣告,我會驚訝詫笑;「創意是在課堂上學的嗎?」這倒是我很難理解的。
在生活中的確可以完成許多教育目標,但如果只求教育目的而刻意去設計一種生活,卻不持之以恆,大概是很難以造成好的結果。生活中的創作雖然很多只是滿足「簡單而現實」的需要,但因為是我們帶著心意〈更深的一層當然是愛心〉而進行的活動,因此再簡單的事也不會只是機械性的反覆,思考總是很自然地主導著行為。 2月8日在洪建全演講那天會後,與簡靜惠女士、文娟、金燕在簡老師的辦公室談話。談起「國際牌阿嬤」時,簡老師說,她年輕時,常常很訝異她的婆婆為什麼這個也會、那個也會,她的婆婆回答她說:「我就一迪想、一迪想」〈“一直想”實在無法傳達出台灣話的用力之深,所以直接以音代意〉我覺得「一迪想」剛好就回答了生活與創作自然的連結,知道總有答案的生活,我們就不用「一迪想」。雖然現在很流行把文創掛在嘴邊,但這些創作引發了商機,卻未必為生活快樂帶來貢獻。
19日在台南誠品書局安平館的分享,我想從「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平衡」談我寫這本書的心情與反思。
今天的線上讀書會,就讓我們談談「創作」這一篇,我很樂意與您延伸討論林白夫人與我從各自的中年回顧中所體會到的「創作」;又如何從創作中踏出自己的另一個生活高原。
這也是我的生活
這樣與母親討論縫縫補補的工作,從我不到十歲時就開始,拍這張照片時,母親八十二,我五十,我們體會的創作還是以生活為底,改善需要,滿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