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五晚上,應泰山文教基金會之邀,我在長安國中有一場演講。昨天下午在市圖的新書分享也順利結束。這兩場雖然內容不大相同,但分享都以呼籲「做個好大人」為主軸。
我的講綱中有一段話:
孩子期盼哪些好大人
好父母
好老師
好長輩
好的職場典範
為什麼我要呼籲大家做個好大人
因為教育裡沒有獨善其身的可能、沒有便宜行事的捷徑
所以,凡為我們期待的、我們就努力做出
接下來,五月八號在何嘉仁書局與 六月六日在台南文學館的聚會,我希望能跨越概念的分享,深入「在愛裡相遇」的幾篇文章,進一步跟大家探討「做個好大人」的身體力行。
我常想,大人跟孩子的世界除了有身型的距離、理解力的距離,也許真正無法跨越的,是孩子心中被尊重的感覺與成人以為信任之間的認知距離。
昨天,在市圖的演講會上,因為一個提問,我們面對了這樣的距離。
當我分享4月12號小廚師活動中有一位小朋友不想吃秋葵的故事之後,有位朋友問我:「怎麼知道她沒有請別人幫她把秋葵吃掉?」
那是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從投入工作的態度讓人一眼而知是非常篤定、執著的女孩。當孩子們正準備要開始用餐前,詩婷走進廚房跟我說:「Bubu姐,有一位小朋友說她不敢吃秋葵。」雖然,那時我們正忙著幫孩子烤千層麵,但我還是請詩婷把她帶進廚房裡。
一年級的孩子真的還小,所以,我蹲下來跟她商量。當我牽著她的雙手說:「就試著吃一小口看看,說不定妳會喜歡喔!」她想了一下,很清楚地回答:「那我先吃一口口,如果不喜歡,可以不要吃嗎?」我好高興她這麼好商量,一口就答覆她說:「好!如果妳試了之後真的不喜歡,就把它留下來。」
對我來說,帶領孩子打開心門去領略新的事物,原本就是緩緩而進的期待,在一句話的溝通之間,她願意嘗試,已經讓我感到夠開心的了,所以,我沒有進一步的堅持。只是,我在心裡惦記著這件事,所以,當活動結束後,我們自己在用餐的討論之間,我問了工作伙伴,十二個小朋友收回的盤子中,可有人留下秋葵。
小米粉回答我說,她很確定收回的前菜盤都是空的。我當時感到高興的,除了吃秋葵這個新嘗試之外,還有她小小年紀就能接受商量的柔軟;我真的完全沒有想過她會請別人吃掉,所以,一時也無法回答這位朋友。
在我說了自己的心情之後,有位女士舉手,沒有想到,這位小朋友的母親剛好在場。她證實小朋友的確把秋葵吃掉了,還跟媽媽分享自己是憋著氣才吃掉的。她發現秋葵並沒有太多的怪味,只是,再也不要吃第二次了。當時,大家都笑了起來!
問題當然不在秋葵,也不在於信任的討論。我想要分享的是,所謂引導就是實務的工作。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打開心懷有所嘗試,就要一步一步帶領,而不是用一個指令來達成。
對我來說,不是凡事不管才叫信任,也不是事事介入才是關心,在兩個極端中間還有許多適合情況的教導,這也是教養無法配方化的理由。過多的疑慮無法成就一個安心的成長環境,成人的教導工作也不是抓住孩子的小辮子以證明自己的懷疑有先見之明。
當父母嘴上說著「我早就告訴過你」、「我早就知道你會這樣」時,心裡難道曾經產生過一絲絲料事如神的愉快嗎?所以,我想的是:無論是當父母或做為其他孩子的長輩,我不要把大人的角色當成檢察官或法官;我只要在引導的工作上下工夫、做一個好大人應該有的好榜樣;我用誠心來了解與我有生命經驗差距的孩子們,用這樣的基礎來思考教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