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延後開學」討論的雜感

 

為了假期相連而更動原訂課程已經不是新鮮事,但今年對於多方討論特別有感觸;或許是因為我在高鐵上仔細讀了報紙,看到親師生各種角度的思考;也或許是因為這幾年來接觸很多孩子與家長之後,使我更了解成人的言行討論對孩子所產生的間接影響,其力道常常大過我們想給的正面教導。

 

我不大談兩個女兒受教育的過程中,ISB、SAS的各種設備有多好或資源有多豐富是因為我完全了解,支持這種條件的原因是背後龐大的教育經費,在立足點不同的條件下談教育豐儉度的影響容易模糊教育可待努力的焦點,但我很願意多分享屬於「教育精神」的經驗──那些是「只要願意就能做到」的部份;我們不用羨慕別人,只要起而力行就一定能改善的部份,例如:說話或聆聽的方式、對待與互動的方法,或價值觀的根植與調整。

 

「延後開學」的諸多討論,使我想起孩子在不同美國學校受教育的經驗──立刻上軌道的工作帶領,工作與假期清楚區分。

 

剛開始,對已經習慣在台灣都有「準備開學日」的我們來說,馬上就定位有點奇怪,在台灣,我們是以時間的寬鬆來解讀慢慢上軌道的寬容,否則很多人會覺得壓力太大,但幾次異國遷徙轉學,不同的學校卻有完全相同的工作思維:第一天就開始上課、派功課,跟學期中的任何一天一模一樣的氣氛,面對既已排定的時間表是態度嚴謹的,就算開學的隔天剛好就逢假日,也沒有任何人會覺得這是無法集中心思的一天。

 

過去Abby在賓大以及Pony現在在RISD上學,她們都這樣告訴我:「我們第一天上課,功課就來了!」跟我所知道的初高中是一樣的。對於這種立刻挽起衣袖工作的安定作用,我看到、也思考了其中所帶來的好處,所以,當我在帶小廚師的時候,我也總是在孩子報到後就讓他們穿上圍群,洗洗手立刻上工,很快就定位,用具體的工作來集中心思是幫助孩子適應最好的方法。

 

學生與作息之間的紀律問題一如我們進入社會與工作之間的約定互動,挪動一天或許不是什麼大事,但其中的思想邏輯有它重要的價值支撐,不知道延後開學這份討論,孩子的想法與認識居於什麼樣的位置?

 

工作很久之後,我認為小時候透過生活時間表所學習到的「能進能退」是大人給我最重要禮物,他們幫助我了解:真正的自由是在紀律之中不感到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