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育後代是人類的天性,而如今教育後代的資源也比過去豐富、方便許多,卻有更多人主張母親不要把養育的工作一把抓,以免教導引發了不愉快的氣氛,因而破壞親子之間的情感。
我不知道是否每個家庭的父母親都能夠,或願意把教導孩子的工作外包出去,因為前者涉及經濟的能力,而後者則取決於父母親如何看待親自教導的意義與價值。
不管從哪個角度討論天下父母心,像我這樣資深的母親總免不了要面對一個平常的提題:「可是,我有很多事都不擅長,要怎麼當孩子的好老師呢?」這種聲音贏得同情與贊助者說:「別說你們早已離開課本那麼久,就算我在現場執教,也不一定懂得孩子的課業。」一年又一年,這些道理越來越搏得同感,但在堅定的道理下、在教學分工越來越細的環境中,我卻沒有看到更多輕鬆愉快的臉。我不禁想到,我那直接學漢字,並不會ㄅㄆㄇㄈ的母親,在我幼稚園時,是怎麼在工作之餘,在當時家家戶戶都還只是孤燈一盞的桌上,親自教我拼音識字的。〈見《媽媽是永遠的老師》P145〉
我的媽媽無法在家專職當媽媽,白天她有一份很粗重的工作,二十六歲結婚的她,能力一定也還有很多待加強的地方,但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責任感與外出工作有限的時間中,盡量跟孩子相處,使母親樂意在許多事上親自當我們的啟蒙老師。
前不久,我看到一張自己滿九歲時的照片,身上穿著一套媽媽親手做的套裝。我無法想像,近四十歲的她,白天既要戴著斗笠去管工廠,天黑回來還要理家,又要看我們讀書練琴,是怎麼樣的生活管理與心情,使她還能得到時尚資訊〈在那遙遠的台東縣成功鎮〉並找出時間把自己的衣服改成我身上的「小香奈兒」套裝 ?!
因為這張舊照片,我在回憶中再一次審視母職的意義與現實,我在媽媽成為人母的前進路上56年後,也交疊上自己當母親30多年的腳步,認真的比對著我們彼此的成長與經驗,然後,我得到一個結論:
一個母親在初為人母時,沒有人是樣樣皆通的,但歲月前進,我們也跟著前進,那些在一天天認真的照顧孩子所得的鍛鍊,終將使每一對父母在某一個階段會自然而然的變得「多才多藝」,那就是孩子給我們的禮物!
8月13日,我將在高雄跟大家分享這份心情與心得,期待您的參與。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7.08.13 (日) 14:30 – 16:30 (13:45開放入場)
地點:高雄社教館 演藝廳 (高雄市小港區學府路115號)
報名:https://www.kmseh.gov.tw/07_class/lectures_detail.php?bull_id=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