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同學們早已約好10月7日去台南探望幾位老師,但我忙到前一晚才在張羅車票,遇到連假班班客滿,很失望,心想去不成了。掛念著放在桌上,香港同學託我轉致老師的禮物。
沒想到昨天早上九點多,有同學從南港搭上高鐵,發出訊息說「自由席座位還很多」,得知消息立刻從工地回家,拿起背包,在書架上揀了一本書,往桃園高鐵站飛奔而去。
真是好玩的、忙亂的一整天。去來台南一趟,不只看到久違的吳達芸老師、呂興昌老師,也去了導師唐老師家喝茶唱歌。上高鐵前的晚餐,又跟「廚房之歌」的兩位學員一起用餐;她們提醒我說:「今天是星期六。」原來我又忘了星期六要讀書。
這四天,既是因著「國慶」而有的連假,就讓我們帶孩子來想想「慶」這個字。
去年我帶朗朗與心聿開始讀古文的第四篇,選的是《世說新語》中的「自新」。其中有「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處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慶」這個字,孩子們常用,如「慶生會」、「國慶日」、「慶祝」…..但也許他們很少細想這個字的有趣之處。
從《說文解字》中,我們了解「慶」這字由三個部份組合而成:
鹿、心、攵;其中鹿簡省了下半部。
「慶」的原始意義是:心裡高興的一種行動,所以從心、從攵。而在古代,這個行動所奉的賀禮是「鹿皮」。隨著時間,慶的用法越來越廣,不再只是心喜的行動而已,凡是與好相關的事物,或心情,或祝願,或祈福,都可以用到「慶」這個字。
門聯上常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取自《易經》,它的下半也應該一起讀:「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