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生日,一早,小朋友就傳來他們給我的賀卡,這其中,朗朗與心聿因為有一年跟我們朝夕相處,相處如家人,所以在歸納讀書學習的各種影響力上,就更證實出父母親比一個好老師更重要。這也是我從《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結論出鼓勵所有朋友《媽媽是永遠的老師》的急切心情。

昨天我整理每個月在親子天下網路播放的《有聲讀書會專欄》,這一次,我以第十八章的思想基礎討論自己對孩子讀古文的想法,雖然專欄還未上線,但我把全文的後兩分鐘先傳上,與大家共同反省。


搭配的文章是從自己的一本漢和字典中所得的感觸,我們總對日本人的複製或創作精神覺得很佩服,在看這種辭典之後,我們就會更了解,一種深刻精確的研究或再創作,要好好的珍惜「根」。

日本人自稱他們的語文有一部份叫「和製漢語」,大白話說就是「日本製的漢語文」。怎麼製作?從語言的根,好好研究起,這種研究真可怕,一方面探得語言,一方面了解過去社會的各種實務、生活面貌與精神情感。

到現在,我腦中還常常會想起每次跟心聿或朗朗講古文時,他們心領神會後臉上忽現的光采。那光采該怎麼說呢?好像瞬間接通了幾千年前的某個情景;也好像證實時間固然很有力量,卻不能成為一種隔絕。

對去年才上小一的朗朗來說,顧悅和簡文帝在討論白頭髮的對話是很有趣的,多半以大自然做為比喻,孩子一下子就能懂得;懂得,也就輕鬆容易的背了起來,背起來之後,他們的語文審美觀就多一層基礎,而未來的遣詞用字也就多一種可用的經驗。

這個星期,我們只讀九個字,但《論語》述而篇中這九個字,卻非常有現代感。請媽媽們跟孩子讀的時候,講究每一個字。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釣:說文的解釋是,以曲金取魚。「曲金」很有視覺,要以這個角度來講解。網與綱的不同。

射這個字,指「中身」,寸可以是手,也可以是矢。

講完字之後,接下來就討論為什麼孔子有這樣的原則。再談談如今的保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