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童年起就「很忙」,但我身體的勞動都是在安靜的環境裡進行,因此累積了一種往內的力量,這種習慣,我認為就是大家頗費唇舌在討論的「專心」。
說自己的童年很忙,也許有人會覺得可笑,但,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成為唯一個留在家中的老么。一下課,我就往家裡跑,回到空無一人的日式大房子後,我開始盤算著如何在父母回家前要做完功課、練琴、打掃家裡、燒洗澡水、煮好白飯也洗好晚餐母親要煮的菜。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這整整三年,實際的生活存在一種任何書都無法教給我的「時間管理」與取捨決定的練習,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做事習慣。
擔任Sofy兩姐弟保母這一段時間裡,我很常在他們身上,穿越四十幾年的時光逆道,看到那個對生活充滿責任感的小小蔡穎卿。儘管我的外表是瘦弱怯却的,但行動之間,卻充滿應付生活的思考與能力。我的信心,別人從我的外表也絕對看不出來,但只要跟我工作,成人大多會欣賞我。所以,在我的童年裡,我很少想到受鼓勵、討讚美的需要,我有一種快樂,不建築於人際關係之間,而是搭架在目標與我的發展與完成;有時候,目標是日常生活的責任;有時候,目標是我自定的一個小夢想;更有時候,目標是父母或長輩中,無意中解說給聽的一種品性或才能。
總而言之,因為父母太忙、太忙,所以我童年的生活與學習,是沒有人監督與陪伴的。正因如此,我提早體會了獨立的意義,也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對於掛在口上,喊著讓孩子獨立的口號,有時不以為然。
小朋友來到家裡的第一個月,我感覺很辛苦,也覺得時間的配置與Eric跟我所習慣的生活品質都受到嚴重的考驗。其中最訝異的,莫過於現在孩子的功課,在交出去前都有人幫忙檢查,他們用於修改的時間,更遠遠超過做功課的花費。我一天天仔細觀察,一步進一步的了解他們完成功課的方法,覺得無論如何,得下定決心,從建立作息習慣與安定身體做起。
建立責任感比任何鼓勵都好:把時間用來陪伴建立或補足能力,比稱讚更好,這是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想法。還好有這個想法,要不然,這一個多月裡,孩子們放學後的拖拉與賴皮,一定會增添我很多煩惱。
現在,我們慢慢步向比開學前安靜,有主見、有品質的生活。當Sofy在房間裡管理著自己的時間與功課的同時,Eddy也在我做晚餐的便餐台前,不用我在旁陪伴,一項項完成當天的功課。
Cubby很滿意的看著他,開始轉換著牠對這兩個孩子短期停駐這個家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