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跟惠蘋當了三十二年的好朋友,但我只見過她的父親──鍾伯伯四次面。第一次是在成大的校園,鍾媽媽與鍾伯伯來探望大一的惠蘋,第二次是24年前,惠蘋與泓靈的結婚典禮上,再一次見面是去年初,惠蘋進了一趟醫院,周末下午我去陪她時,鍾伯伯也來探望;招呼過後,我離開病房到一樓去喝杯咖啡,讓他們家人共處。 在醫院見面那天,94歲的鍾伯伯站在病床邊,他身體挺得好直,中等的身高給人一種非常沉靜莊嚴的感覺,我拼湊了一些多年來與惠蘋談話中所累積的印象,卻無法完整地說出他那長者典範的氣息。
5月2日第四次見面的時候,鍾伯伯已離開這個世界。在他的追思禮拜中,我才了解鍾伯伯一生的故事。
惠蘋父親的一生與「寬勉人生」中的阿嬤很像,都是13歲就有成熟的思想、能理解生活的負擔、還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造命運。家鄉福建安溪的生活非常辛苦,他知道不離開山村,生活就永無改善之日,所以,13歲就拜別寡母,翻山越嶺到廈門當學徒。他的一生很有成就,以一個13歲孩童的志氣改變了全家人的生活,並建立9個子女、16個孫兒與4個玄孫的和樂家庭。但我覺得他最有成就的是,在每一個子女眼中所看到那「靜、信、自律」的父親形象。
我從追思禮拜拿回的一份程序表中有惠蘋手足與下一代所寫的文章。我讀了又讀,很感動每一個孩子都寫到他們的父親從「信」而來的「穩」,從「靜」而來的「定」。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對教育充滿熱情的時代,大家都想要學習當好父母;我們積極到甚至都可以說是有點激動了,但沒有人知道,在孩子的心目中,我們算不算是靜靜的好大人?有沒有帶給他們足可信賴的各種安全感。
我很喜歡惠蘋筆下所形容的鍾伯伯。我終於懂得了,我朋友的許多性格是成形於一位有堅固價值、行住坐臥反應自己價值的父親的靜靜教養:
人言為信,意指人說過的話,就是憑據,一言為定,不需要白紙黑字不需要簽名蓋章,是彼此對人的信任。我覺得「信」字在爸爸身上得到完全印證。彼此講定的事,即使吃虧了、不對了,依舊照先前所言的去行,信守承約。所以爸在生意上或獲利或損失大錢,他仍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喝茶,悲喜不形於面。人生風浪、世界詭變似乎到了他就止息平靜,沒有牽怒、沒有失態;所以小孩可以依舊天真玩樂,認真扮演電影情節。多麼幸福的孩童,多麼安心無慮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