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文章,每有「靈感」兩個字,總看到作者用「尋找」或「捕捉」當動詞來連結;對我們來說,靈感似乎虛無縹緲、不能隨時停駐身邊。

我因為眼光瑣碎,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小事的啟發之上,所以覺得靈感其實不遠;也許苦苦想找或揮網捕捉,反而遺漏掉真正有趣的許多事。

日常的飲食與居家生活,最觸動我創作靈感的,一是形狀、另一是顏色。在這個月不同兩次的茶會中,我對於圓形的想法就有不同。

檸檬藍莓乳酪蛋糕是一個圓

馬鈴薯沙拉也可以是一個圓。青海苔修飾了它的側邊,鮭魚卵與蘿拉可以自然地在中央有層次地交疊,因為沙拉是軟的。初看的人會猜,那是個蛋糕嗎?看!形狀的慣用,限制了我們的想法呢。

顏色也是使我感到極端愉快、永不厭倦的生活靈感。家裡的一組椅子,十幾年了,看了並不膩,換上不同顏色的小靠枕,就給我不同的驚喜與新意。

三月份的品味誌,嘉馨給了我一段採訪。我很謝謝她給了我好問題,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旁觀與分析的機會。我更感激採訪那日,他們工作小組的禮貌使我感受到深刻的尊重。

您對「好的生活」的定義、標準?

我自己想要的好生活是均衡、協調的。均衡指的是每天在努力工作、照顧生活與自我培養中有理想的分配;協調指的是內心的穩定與所有活動的節奏有溫和美好的對應。
有哪些人、事、物啟發了您對「好生活」的追求?或是「好生活」的示範?
對您來說,享受好的生活,需要具備甚麼樣的內在/外在條件? 讓您擁有「好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習慣/物品為何?

我從小喜歡靜靜地體會身邊出現或發生的一切人、事、物。在安靜中,我的感官是同時開啟、敏銳領受的。我觀察出所有把日子過的很愉快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滿足」;在滿足中呈現一種與時間共存的安定之感。不管別人從他們身上看到什麼特別之處或無法分析的特質,那都不是他們刻意為表達而呈現的。這些人情感的內聚力很強,因此有一種外顯的飽和之感,不必訴諸於被了解也能感覺自我的價值與愉快。

我的奶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從小看著奶奶生活,又深受父母的身教影響,他們使我了解「享受生活」與「追求生活享受」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家中長輩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意與珍惜。我是一個幸運的孩子,也許從家庭的血脈傳承了能夠單為自己的喜悅而努力生活的感知。

我的食、衣、住、行及其他的生活律動都屬於非常直覺的進行。我的家常常幾年不見一位訪客,所以我從不需為他人的到來而費心佈置,但我為自己與家人創作各種小小的生活驚喜,安靜與感受力就是我心中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習慣。

是否能透過食、衣、住、行、育、樂……等實例,說明您如何在每日生活中保持敏銳的感官,感受生活中的美?

珍惜的感覺帶動我所有的感受力。當一早醒來,想到自己有那麼多工作待做,心裡充滿珍惜與感謝。一躍而起時,我就能體會到「掌握自己」的愉快。雖然因為工作很多,我常常只有短短的時間可以吃早餐,但在按下咖啡機、隨即打開餐櫃,選出先生與自己喜歡的杯子的那一刻,迎接一天開始的歡欣之感會達到難以形容的地步。

等過完努力工作的一天,我的喜悅又有了奇妙的轉變,看著自己在一天中以單純的意念對生活與人事相處已經全力以赴,我因此而更能欣賞自己;好像老天給了我一天的重禮,我喜悅寶惜地過完,心中加添了更深層的快樂。
 

我常常會想起美國專欄作家Abigail Van Buren的一段話:
 

我父母在世的時候,彼此真心相愛,因此我知道愛情是什麼。 

我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養育成人,因此我知道滿足是什麼。 

我向上天祈禱並得到回應,因此我知道信仰是什麼。 

我有個溫柔體貼的人一直在我身邊,因此我知道快樂是什麼。 

由於我了解這一切,所以我知道真正的財富是什麼。
 

這種富有的感覺,就是我此生最重要的領會。
 
 

談談不同的感官體驗的累積所為您帶來的想像連結?譬如文學×食藝、音樂×空間、氣味×記憶?

為感官經驗的層層堆累,我對於推演與想像一直能有自由的運用,它也奇妙地使我不由自主地追逐這幾個生活元素之間的交疊與連結。所以我會舉辦一種讀書會,當大家願意在燈下讀向田邦子、魯迅、林語堂或張愛玲、李漁時,我會在廚房中專注地循著作者不經意提及的文字小徑找尋他們落在行間字裡的食物世界,我相信,那個世界中有許多與他們創作相連的細密線索,那是取得了解的好途徑。
 

間與音樂對我的感受來說有許多共通性,它們有些是大自然已有的,有些是人類文明的創構,有些可以自由地接收享受,有些又如此地耐人討論分析;那種感性與理性的並存,使空間與音樂都深俱撫慰人心的力量。音樂與空間美妙的遇合,是生活最值得感謝的幸福之一;當然,聲音也一如光害,無時不刻響著音樂,使生活失去應有的味覺。 
掌握生活的節奏和弧度:談談您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安排規劃,您如何分配一天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一年的時間?

我對於時間最大的感受是要有「目標感」,因為有目標,所以能專注。我跟時間有一種非常親密的感情,雖然已有二十五年不曾戴過錶,而且在一天之中,也並不常看鐘,但我的心中似乎有一個無形的時計,我用工作節奏來感受時間與我之間的互動。

於空間,在私人的生活中,我最主要的安排都以實用與提供自己心與眼的美為原則。每個人對舒適的定義都不同,對我來說,顏色與光是我規劃空間最重要的想法。我在不同的時間會因戶外的光來調整家裡不同的光源變化,我也享受不同時段或不同角度,光所給我的喜悅。我對空間的感受與光變化的感覺是緊緊牽連的。
 

居家空間方面,有哪些特別的巧思與設計?
 

對於居家,我尊重自己的兩種心意:一是希望有些東西永遠不變,那代表生活裡的安定與堅實;所以,我的大傢俱、餐具、書都是跟著我們很久、很久,到處遷徙,我想它們還可以用幾十年,代表的是我們對生活的珍惜情感。但是,人也都需要一些變動的驚喜,所以,我沒有固定的裝潢,四壁之內,我的傢俱常有變動。我為自己所設計的每一個家都有這樣的空間彈性。
去年底Bitbit Café 從餐廳轉變型態為課程,背後的想法是什麼?現在每分每秒正在編織的夢想是什麼?

我在無意之間成為別人口中的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卻從不曾把教養從生活中分別出來。我相信當一個母親同時要把生活過得滿意,就要有熱情、眼光與能力。熱情使我們開始並持續做下去;眼光決定我們行動的方式與安置身心的角度;而能力就是完成事情的基本功夫。

當我與越來越多年輕讀者接觸之後,他們對於教養的熱情與憂慮同樣使我感到驚訝,我在想,也許要使這一代父母放下不必要的憂慮不能只靠出版或演講,我想以更具體的行動來分享培養自己的重要。我想勸他們不要成為教養迷、專找教養配方,應該先為孩子樹立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榜樣。

我的專業與興趣剛好是餐飲,於是我想從另一種角度來解析料理的製作,使年輕的父母了解,三餐或家事不只是生活傳承的、創意的、更是家長以行動訴說所謂的自我規範或生活掌握的體現;我的課程大約都是以這樣的角度來進行。我們進行的方式比較像研討,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學習。
 

我的夢想是把讀者三年來給我的愛以另一種方式轉成我生命中的幸福投資;也希望自己的分享與努力,可以開啟屬於他們自己家庭的豐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