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 關於10月13日 15:00–17:00,我的教學分享報告地點已確定在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商學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 國際會議廳位置及交通資訊請參閱:
http://www.ntpu.edu.tw/about/contact15.php
校園內有停車位,進入校門時繳費 (50/次)
原本想租借公共大樓170人的研討室,因無法容納已報名的人數,因此,只能租用400人座的國際會議廳。 場地的費用是23000元,我們仍以出席的每一個大人或小朋友100元,來分擔租借費用。萬一出席的人數不足,由我補上差額,但如果比費用所需多出,請原諒我們不再當場精算退差額,而把餘款當做下次辦親師討論會的場地租用基金。簡此跟大家說明。
因為聚會的時間有限,我將以六個大點報告我對孩子學習的觀察,若您有任何問題,也請提問。 以下這篇文章,是這個月我在親子天下自己的專欄所討論的主題,例如這樣的了解,正是我想跟您好好談談的問題。 非常謝謝您不辭三峽路遠,特地來參與對孩子身心養育照顧的討論會。
教學觀察報告與親師討論聚會的資訊請參閱 :
https://www.bubutsai.com/?p=10972
我經常在想,「創意」是什麼,什麼樣的孩子算是有創意?尤其在「創」字與商業緊緊連結在一起的時代,培養創意應有的過程是否被誤解或故意曲解了,這又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第一本手工藝技術匯編「考工記」中的開篇中說:「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傳承與創造的關係,本就是能力緊緊的相連,是無法也無需選擇存廢的教育。如果成人在無意中曲解了創意的定義,偏重「與眾不同」或「隨心所欲」就是創意,孩子便不肯好好扎實於基本的練習。
任何一種藝術或技術都是從自然而成為規範,又從規範而僵化為死板,但避免死板的方法,並不是不要遵守規則就直接創造。我很喜歡梵谷的一句話:「習作在哪裡結束?創作從哪裡開始?」這個分不清的界線當然是深刻的自省,但答案卻在畫家自己勤奮的筆下了然於心。連看起來最輕鬆容易的詩人李白,也留了很多下功夫的擬古詩作,所以杜甫才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這「似」解說了學習沒有輕鬆的路,要把事情做好,一定得下功夫。只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更自在一點,成人無需有太多的驚嘆與失望,也無需不斷地給予評價,但要珍惜他們的學習成本。
「基本功」本是很好的詞,如今濫用難免就被淺釋。「基本」的意思並不是簡單輕鬆,而是日積月累的深化。凡事都得從淺顯往深處去,用耐力完成的深厚經驗,就是真功夫。
想想,我們的人生是不斷弄清楚兩個問題的功課:一是「做什麼」,然後是「怎麼做」,而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也都是為要在這兩個問題上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完整運作的實踐。只是,這樣的教育理當循序漸進。先從知道「怎麼做」建立各種能力,而後慢慢養成探究「做什麼」的方向感。完成事物總有各種方法,思考的自由並非不設目標。一個不停地被餵養方法的人當然不需要思考,同樣的,只空洞地被鼓勵「要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也很少有真正的見解。
我喜歡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至於「怎麼做」就允許他們自由思考。我從不把「無中生有」當創意的第一步教育,而把「想方設法」當成基本功的養成。這其中,當然有心靈的自由,人在完成自我思路的建造時,才會感覺知識的重要,克服困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
我常聽到孩子們在工作中不斷地問「然後呢?然後呢?」,也常看到以創意為由不肯按部就班好好學習的孩子,於是想到,如果日常生活中就提供各種具體的目標,引導、備詢、鼓勵、推動,並檢視他們完成工作的思路,這不但是一種可行的訓練,也因此能發現務實工作中他們靈光閃動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