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號牟老師在台北演講的前一天,我們一早從台南寄出一箱小點心到音契。那是 Pony 星期四烤了一天的作品。
演講前一週我去看演講廳時,惠蘋已經告訴我音契的場地是不能進食的。那幾天我自己工作很多,正擔心著時間不夠,既然音契不能辦茶會,好像給了我一個不準備點心的好理由。 但是 Pony 很堅持要為大家做點心,她說會全權負責,要我安心去做自己的事。
那一天,她真的烤了三百個小甜點,每三個裝一包,每一包都細細用手折花之後再用釘書機釘上。 我忙進忙出中,聞到整個家都是巧克力香,想起 Pony 說,每個人都該動手做做甜點,如果做過了,吃的時候就會節制,因為親眼看過那當中放了多少高熱量的材料。
我一向對甜點的興趣不大,雖然二十幾年前已取得中華麵麥協會的烘焙證書,但是從來沒有產生過對甜食難以抵擋的心情。不過,當小 P 每次跟我分享她的烘焙心得時,我還是很樂意地專心聽她說。
我相信,科學對我們家來說並不陌生,其實跟廚房有很大的關係。那天,當我終於找到時間想去幫 Pony 一下,她發派我去攪布朗尼最後階段的麵糊。我一拿起橡皮刮刀,小 P 就輕輕地叮嚀:「不要攪拌過度,因為如果讓麵粉出筋,烤出來的成品就會變硬。」我覺得很有意思,麵粉的出筋是蛋白質與水的變化,這不就是食物中的科學嗎?
「週期表」中「鉻」這一章裡也個故事。把洋蔥丟進亞麻子油裡本為探測溫度,久傳之後變成了一個「密方」,大家照著做卻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麼。
所以,不管做菜、看書或工作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習慣探問「為什麼」真的很重要。 成大的學妹慧貞從美國歸來後回地科系任教,台南領書會那天她也來了,看到我們要讀「週期表」很表讚同,她說:「了解一點科學的事,能把家理得更好。」我也這麼想,更何況這本書也實在非常有趣。
謝謝本週寄來讀書心得的朋友
淑真
這本書我讀了二次,第一次看不太懂,只知道作者用每個化學元素來比喻成一個人、事、物所結構成的文章,感覺滿生澀的,看不出所以然來。
第二次讀它時腳步刻意放慢些,想知道作者真正融入文章裡想要表達的意境。果然在比較細細品嘗之下,較能體會出文章下顯露出的憂傷過往,或者對於某些事情的無奈。在介於真實與虛幻的故事裡,有些篇幅我有一些微微的觸動;有些抱以同情的眼光來看待,還有的則是以不能理解的發展感到錯愕。總之,可以說相較於第一次閱讀時的霧裡看花,這次有了較不同的思維。
原本自己認為和這本「週期表」不來電,激盪不出火花,,不過藉著讀書會的介紹,對一些平常我們可能不會去接觸的書籍,在嘗試翻翻看後,其實沒那麼無趣!所以我想以後還會看第三次,第四次吧!因為每次讀的時間、空間不同,心靈的感受也不同,這或許就是一種成長吧!
nuhai
目前的讀書心得進度已讀完磷
我是先從導讀開始認識這一本書的
或許多少會影響我在品味書中內容的感受
只是作者在鋪陳他的故事情節之際
我都會想想他那個時代的背景
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在混亂的時代人會做出我們都無法想像的事情
原來夫妻的關係是可以因為不同需求而可以變動 (汞)
兒童可以拿槍殺戮 (鐵)
在安逸生活中過慣的我們
似乎忘卻了其實這些事情距離我們還不出百年
儘管作者的描述平淡
但是讀來總會讓我省思許多
文字簡單故事背後的情意卻是要再三咀嚼才可以體會
抑或是歷鍊不夠無法與更深層的精神做連結呢
我都會這樣想著
目前的讀書進度要進入到38頁了
要看到鐵這一個部份 (可能真的是一隻小烏龜了我會儘量趕上大家的進度)
王浩威 先生的導讀平平的描述卻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讓人的思緒飄到了那恐怖的希特勒時代
心裡也很替李維的倖存捏了一把冷汗
只是看到他的晚年竟是以自殺收場
心都碎了
相信在集中營的日子一定困擾他許久終至身心俱疲吧
本想他堅強的意志力應可度過但還是不敵那恐怖的回憶吧
類似的遭遇也曾在 柏楊 先生身上看過
在台灣白色恐怖的年代
柏楊因莫名的罪名被關在火燒島現稱綠島
隔絕於世二十幾年
但是他靠著寫資治通鑑苦撐了過來
日前陳水扁總統宣布要回歸原來的戒嚴
柏楊 先生因此還絕食抗議住進了醫院
那時我好擔心他老人家的健康狀況
幸好平安無事
我不是什麼政治狂熱份子
只是戰爭的可怕我們光看二次大戰的照片就已經不寒而慄了
更別說這自由的可貴是由多少的知識份子的血換來的
(太激動了換換話題)
李維和恩瑞可的氫氧實驗用電池做的那個實驗
腦中立刻出現的是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
很怪這兩個聯結不知怎地就在我腦中浮現
恩瑞克與李維湯姆和哈克
十幾歲的青少年正是有能力可以去證明自己也可以像大人一樣的年紀
所以李維會想要賣弄自己的學識秀給恩瑞可看
湯姆會想要到密西西比河去探險證明自己的勇敢
或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