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的回應中,話題很自然地從生活切進了配偶與婆媳關係。有兩三天,我看著這些回應卻沒有寫上自己的任何意見,我擔心不能把心中的感覺說得夠清楚。
我其實很怕一群人坐下來開始談婆媳大事,之所以怕,並不是因為自己都沒有這方面的問題,而是每次在談話中觸及類似的討論時,我總感覺婆媳之間像是一種潛意識的天敵關係,我們很少在面對這層最微妙的人際問題時維持足夠的理性。
要透過「論說」或「探討」來了解婆媳關係真是難上加難。我曾經認識一個很好的長輩,對我來說她很好相處,但是她媳婦的朋友卻認為,這位婆婆心理不平衡,因為她的媳婦怕她怕到婆婆到訪時得假裝有事躲到外面去。我母親聽到這種事只哈哈大笑,她覺得這是典型的「實做婆婆」與「取巧媳婦」之間的周旋,時代不同,解讀這些事情的角度也改變了。
我也曾看過自己各方面都很出色,對家庭盡心盡力的朋友在婆媳問題上卻處得困難;當然,我身邊也有雙方都善意不足、旗鼓相當的婆媳,她們每天的生活戰鬥中心是彼此,只要能讓對方感覺不舒服,自己也願意忍受種種怒氣,完全不計算珍貴的情緒成本。
看過各種各樣的家庭實況後,我更覺得婆媳關係是很難談的一個問題。事關一家家生活細節與自取的角度,許多事都是外人無法真正了解的,隨便站一方就論起對錯,有失公平。
我的婆媳問題開始得很早,但是幾年過後,當自己看到那些問題的不適都慢慢變好之後,我開始懂得,所謂「適應」不只自己需要時間,也需要給長輩時間。唯一慶幸的是,我沒有在自己跟夫家相處不順利的階段去磨難身邊其他的人。不把事情與每一種感情混為一談,使所有的關係都會慢慢成長進步。我看到最無法改善的婆媳關係,都是為了要證明誰擁有「主導權」而苦戰不休。
婆媳之戰付出最大、也最不應該的代價,是把孩子拉來當成戰線盟友,讓無辜的小心靈在拉扯中扭曲對長輩或母親的觀感。
結婚之後,每一個人都有婆媳學分要修習,很多人相信這層關係的關鍵人物是丈夫,我並不同感。
二十一年來,我覺得讓許多情緒從大化小、從小化無的最好理由是,婚姻生活的努力,其中一項是讓丈夫面對父母時是一個完整無憂的兒子。
也許,任何事從愛出發總是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