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最難的教養法。舉凡誠實、勤勞、負責種種品格的期待,當我們要求他人與孩子的時候,標準都很清楚,但一回到自身,常是容許其間有很大的彈性與調整的,因為,可以用來合理解釋自己之所以做不到的理由,實在是多到說也說不完。我相信,自我要求的困難度就是身教永遠被提起卻無法成為教養信條的主要原因。

 

前不久,讀傳記文學成露茜教授的紀念特刊時,心裡非常感動;感動這個家庭的孩子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被撫養。在成教授好友殷允芃女士的筆下,我讀到這樣的文字。

露茜受父親的影響很深,自認是父親的粉絲,崇拜父親,似乎終生都在尋求父親的認可。但或許並不自知,露茜也深受母親的影響,她有母親蕭宗讓的善良、包容、樂於助人、優雅、文學才氣,以及必要時的溫柔,和靜靜的勇氣。 

露茜總給人一種奇妙的安全感,一種遠高於她身影的厚重堅實。似乎什麼問題都沒什麼大不了,什麼事或人,也都沒什麼了不起。  

但對於有夢想要追尋,有理想欲嘗試的年輕人,她都十分激賞,熱情鼓勵。有時期待他們的成長或成功,似乎比自己的還要殷切,還要高興。令人不禁在想,她是不是在每一位活力充沛、充滿好奇、企圖打破現狀而衝撞的年輕人身上,都看到了部分年輕時的自己?  

雖然她常笑著輕鬆帶過,她年輕時海外求學的日子其實是十分辛苦的。為自籌學費,在夏威夷同時打五份工;生病昏倒在芝加哥百貨公司,送醫後被割掉一個腎;窮的時候只能向自助餐店買一坨白飯,配醬油吃。 

這些辛酸,她都沒有告訴家人,因為出國是自己的選擇,責任她要自己一肩擔起。在求學、求職的路上,她有幸碰到好些老師的賞識和提攜。她對年輕學生的嚴格要求、耐心協助及鼓勵,是否也是一種傳承回報呢?當年的辛酸,在她看來,是否也是一種學習、鍛鍊和成長的過程?  

世新大學創校人成舍我先生的女兒出國受教育需要吃這樣的苦,大概是許多人想不到,也想不透的事吧!不過,也只有把她成長的故事都讀過了之後,我們才能了解,為什麼一個父親能成為女兒崇拜的對象,而女兒可以成為父親的「粉絲」。親子之間,愛是一回事,敬又是另外一回事;沒有身教的父母,可能還是能贏得孩子的愛,卻不一定受他們真心的尊敬。

讀 成教授的故事,讓我想到清末主持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當朋友勸他為子孫置產而他拒絕時,說了一句留傳後世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每當我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我讀到的並不是林則徐用什麼「方法」要來教導他孩子,或他對孩子有多嚴格,事實上他對自己最嚴格,因為他知道,如果那個身教榜樣────「我」一歪斜,話中的「如」與「不如」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