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中午,我出發到高雄演講,行前,小矮人的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問我可不可以也一起去,因為小朋友一整個暑假都乖乖在家,不曾遠遊,所以,大人快速規劃一下,我們浩浩蕩蕩的一行人就南下一趟小旅行。
我變化計畫的速度很快,在高鐵上,突然想,大家為什麼需要去聽我演講呢?我擔心的是,星期一高雄歷史博物館休館,孩子們不利用星期日下午,就看不到了。我一通電話打給正在前一班車上的大家,請他們抵達,辦完飯店住房手續後,立刻去參觀歷史博物館。演講之後,我跟他們直接在85樓的一家餐廳見面。我知道從那裡有個大包廂可以俯瞰整個高雄港,很漂亮!
那晚,八個孩子受我之邀到我房間來參加睡衣晚會。我把整個大床讓給他們坐或躺,跟Eric在沙發前聽他們一個個報告下午去參訪博物館的見聞,很不錯!之後,我又跟他們談了一兩個有關高雄港的地理發展與歷史。
隔天早上,用過早餐後,我建議孩子們先下水好好玩一下,下午再出遊。池畔裡,孩子們真如他們所背過的「自新」中,那蛟龍與周處,或浮或沒,矯健可愛!
三點一到,我們就搭上愛河的太陽能小艇,在豔陽下,迎風參觀了愛河最知名的河段。經過爸媽家前,船長很好,特地為我們放慢速度,好讓我們跟站在陽台與濃密樹影之間的我爸媽揮手,19個人齊聲喊的「阿祖好!」隨風遠送到河岸的四樓。
我們一直玩到天黑才上高鐵,上計程車時,Eric跟我帶走三個小男生,兩個小一和一個小四。看他們打打鬧鬧,我怕吵了計程車司機,就建議玩接龍,那天,我很訝異,這段時間裡,因為媽媽們各自的輔導,不知不覺中,連兩個小一的小朋友都能背《琵琶行》了。我們一人兩句,接了好幾首詩、好幾篇古文,從市區到左營的路上,分別而來的朗朗讀書聲,跨越了孩子與我之間五十年的生命之溝,以最快、最美的速度,搭起了意念相通的橋樑;我不用搞笑以討好他們,他們也不用懼怕我的年長。
在車上,四年級的孩子問我:「Bubu老師,我們體育老師都用『公的』、『母的』叫我們排隊,為什麼?」我跟他解釋,生物界的性別分類與人類社會的習慣用法,為什麼會如此講究,就是文化。在跟孩子解釋的同時,我心裡很失望,覺得這位老師,只為了自己的隨性奇語,故意不管他為人師表的身教責任。
這幾天,我腦中一直想著這個問題,父母所擔心的語言素養,大家所重視的生活美感,我們不是沒有在談,而是想到什麼說什麼,一個活動一個目標的分別努力,因此白白浪費許多時間。
粗糙的語言為什麼容易引起共鳴,因為它總是最生活化的,粗話多是生理現象,因此很容易懂,當孩子無意模仿時會受到教導上的禁止,因此他們更覺得刺激好玩。
粗糙的語言就像剛脫模的物件,一樣的經驗,應要說它的直白是質樸,也說得過去,但在社會上的用法,並不是人人都感覺舒服,於是粗糙的物件被社會共處的經驗打磨、拋光。
這兩天,我在教小朋友們台語,朗朗聰明又調皮,不斷的講著:「多屎多尿、破空」,我不細究這些從哪裡學來,我也不逃避更仔細的跟他說明這些話的用法,但是,我很快的帶他們去學更需要動腦筋的日常用語,成人只要願意,一兩分鐘就能帶孩子脫離那種只為博得伙伴一笑的簡單重覆,進入語言絕對需要思考的層次,而思考帶來悠遠的快樂。
我帶孩子讀古文,最基本的想法是:了解一種簡潔的文字語法結構。它的美和它的有機,不趁著現在記憶力驚人的時候存在腦中,我想不出什麼時候讀能如此自然。
這個星期的功課是,讓孩子想想幾個問題:
1.為什麼對應「港口」用了一個詞叫「吞吐量」。請不要直接說明,盡可能給他們一點時間思考,並用文字表達,表達的時候,意盡可能的完整。
2.我是見到什麼都可能派成功課給孩子的,請參考在高雄跟他們談到烏魚之後,孩子回家做出的烏魚子。
3.背蘇軾的詩「花影」,並請孩子想想,這首詩中至少有幾個人?〈請完全用現實生活中,光的觀察讀這首詩,不要用政治的角度給孩子任何不必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