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台中演講之前讀到一封信,是一位成年人對一位年輕人的抱怨;信中除了怒氣沖沖的毀損之言之外,信末還詛咒他的工作。
從板橋到台中車程將近一個小時,在那一個小時裡,不知道為什麼我因為這封信而不斷想起了一個日文的漢字──「若」。
在日文中,「若」有年輕、不成熟的意思,所以,年輕人是「若ぃ人」,年輕的繼承者是「若主人」,從字的組合中,似乎可以清楚地看見那有所保留、未臻完整的生命履歷。不過,誰又能說,年長的一定有智慧?對於體恤與了解這件事,留給別人的同時就似乎自己也一定會因此而得到一些空間與寬懷。
我很喜歡「若」這個字,無論是它的字型、它的字音或這個字所傳達出成長歷程的真象,都讓人覺得完整、真實。雖然漢和辭典裡並沒有再進一步解釋「若」字作為「年輕」的解釋是因為「彷彿像、還沒有完全是」的引申,但從自己成長的回顧中,我知道那「慢慢才能成為」一個好人是真實的;我的成長奠基於其他好大人對我的了解與照顧,我身邊的每一個年輕人也都需要時間與愛才能贈禮與社會。
語言的粗魯可以叫做「直接」嗎?稱自己為直腸子就可以在暢所欲言裡得到傷人的豁免權嗎?美國詩人福斯特說的好:「沒有好籬笆就沒有好鄰居!」我想籬笆不是距離,它點醒了每個人應該主動思考的尊重付出。
「好大人」果然不是一個年齡與經驗的產物,它仍是一個需要我們彼此提醒、努力實踐的希望工程。
所以,讓我們試著好好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