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美都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見解自由,所以,我其實是不知道該如何談「美」或「美的教育」這聽起來非常專業的主題。幾個月前,新竹三民國小邀我去演講時給了我一封目標很美的信:
由於是藝術與人文領域主辦的研習,希望的講題與美學相關,也許談生活美學,也許談教養美學,也許談我自己未設想過的美學主題,講題的彈性空間大,希望老師也能表達您對講題的想法。
我在回信中說:
信中提到這場分享與生活美學的呼應,所以,我給了自己一個非常自由的講題,希望能連結不同的經驗來傳達美對我們的影嚮,與我們對美的應用:我就把講題定為
從意念到行動──我對生活美的淺探與實作
中午利用時間在高鐵上吃午餐,用餐間我想著後天的演講該講什麼,腦中卻不斷浮出前兩天七個小廚師在新工作室中忙進忙出的身影。
星期六最後一個離開的小廚師是堯堯,她離開前還煎烤一鍋胡麻豆腐給我們當午餐。下午快三點了,也是這一天中我第一次有機會坐下來休息一下,與堯堯的母親說話時,我從餐桌穿過拱門,剛好就看到孩子站在爐台的側面,堯堯在爐前細心煎烤豆腐的專注與動作,真是美到不能再更美了,只宜靜觀,不宜打攪。雖然那天沒有拍照,但我在心裡留下了那寧靜專注的一刻。
教育與美的關連到底是什麼呢?我一點都說不上來,但是,每帶孩子生活一次,我必然在他們的神情中、動作裡一次又一次地加深自己對美的探知與愛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