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Abby都很忙,每天唯一可以分享工作、生活與閱讀的時間,只有早上喝咖啡吃早餐的大約半個鐘頭。人與人之間談話的收穫絕不在時間的長短,只要雙方運輸訊息的溝通管道夠堅實,永遠都能受益。
我們的家庭成員對於邏輯有天生的喜好,嚴謹的談話是愉快坦誠的成長方式。參與說話的人都知道,自己是要受他人對思考周延的檢驗,所以,在我們的談話中,絕不會出現「你想太多」或「話不能這樣說」這種似是而非的用語。當孩子越長越大的此時,我領受了教導變成切蹉的事實。
Abby工作很努力,她常在一早起床就先做翻譯工作或寫診斷報告,然後跨過一條街,走回家與我們吃早餐,早餐結束後,我們便各自忙工作。
我看到她懂得掌握片段的時間,懂得分辨緊張與憂慮並善用這些警覺與動力。幸運的是,回台灣之後,Abby認識了一些上進並珍惜自己人生的朋友,我也因此而有機會更了解台灣年輕一輩的潛力。
無論跟前的孩子多麼小,他們是總有一天都要長大的。當我不再需要處處拉拔照顧她們時,才更清楚與孩子並肩走在路上彼此給予鼓勵的意義。
這個星期六下午,在台中圖書館的座談,我將以「從工作身教談教養」為題來分享教養遠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