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鈴就要從大學畢業,她打算申請國外的餐旅學校再進修,這幾天請我幫她寫一封推薦信。
信寫了幾段,手指敲打鍵盤時,在文字出現之間,我回憶了與琬鈴一起工作的許多好時光。
對琬鈴,或對任何一位年輕朋友,我最大的期待總是「毅力」的培養。在這個熱情、耐力都速起速滅的時代,只有「堅持」能幫助我們走到一個自己期待的地方、領受安定美好的感覺。
二月中,琬鈴曾來三峽跟我們住了幾天,她每天與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所以,我有機會多跟她談一些前路的建議與鼓勵。
我在推薦信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曾看過琬鈴在工作中受前輩嚴格的教導或同事直言的指責,但她從不隨意曲解別人的用心,總是很順服地受教或真心開懷地溝通,這是我覺得她的工作能力不斷進步最大的原因── 一個真正熱愛工作的人,絕不會讓無謂的瑣事與情緒阻礙自己的進步;琬鈴年紀雖輕,卻顯然對工作極有信念……
上個月,我為三十雜誌寫的文章談了對負責的感想,我要把這篇文章送給琬玲,也與花園裡的朋友分享我對工作的心情。
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
我有一位員工好幾次跟我談起店裡的工作太辛苦。她所說的都是我所能了解的──工作時間太長、體能太耗費、休假時間無法與朋友配合。千計算、萬分析,她得到最後的結論總是:因為我是「老闆」所以才能如此勤奮地堅守崗位。
我把這年輕孩子的話仔細地想了又想,覺得這些道理對我來說其實似是而非,因為,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把老闆的位置讓給她,那每日新鮮勤奮面對工作的心情,可會自然而然地轉化到她的身體與概念中?
我所認識真正勤奮的人,他們的分類並非從角色而來,而是一種根生的性格或源自自我的學習要求。或許這樣說才更合理一些;每天勤奮工作、努力耕耘的人總是比較有機會當老闆。這個事實如果從結果論上來分析,就變成了老闆是因為事業的成敗關乎著自己的利益,所以總是無怨地工作。
如果當老闆是創業的代名詞人,我真的很願意給年輕的朋友一個建議:在自己還是員工的時候,從工作中去培養自己擁有「老闆情懷」。
什麼是老闆情懷呢?
──承擔結果的準備。
我因為很年輕就歷經這種心情與處事的訓練,因此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盡力負責任成為我唯一的想法。踏入社會二十幾年,我並不是做每一件事都是當「老闆」的角色,卻因為在自己小小工作上的老闆情懷,不管做什麼,負責都成了我唯一的目標;努力參與使同工的目標盡快達成,也成了我的一種做事性格。
幾個月前有個黃昏,我那小餐廳的訂位已滿。當所有的燭光點起,我們正準備要開門迎接晚餐的客人前,外場一位對工作很熟悉的員工突然走進來跟我說:「我心情很不好!真的覺得今天不能工作了,我突然很想我爸媽的臉。我可以回家嗎?」
我可以回家嗎?!我盯著那張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的年輕臉龐,心中閃過她幾次對我說話時,最感到驕傲的就是自己的「敬業態度」。如今在這個工作重要的時刻,她不可能不了解,餐飲服務中突然人力不足所會造成的品質低降。我不禁納悶,她對敬業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我忍著所有的不解,走過去扶著她的肩膀、誠懇地要求她說:「不管怎麼樣?讓我們好好做完這一餐。其他的事,做完再說吧!」
我說老板的情懷是什麼呢?你不能在臨場的一刻撒手不管;你不能只看到自己心情的跌宕而不看到工作的進行。
──不執著劃分工作的定位與範圍
有些人在工作上很少思考自己的「成長利益」,他們把工作只當做對別人的付出,單純是個買賣,別人付多少錢,我就付自認為相對的心力,其他的附加價值一概不在計算中。所以,如果在崗位上不把工作界線劃分得一清二楚,他們就會充滿不安全感與計較的心。我覺得這樣的性格很難成為一個老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擴展融會貫通的能力,一方面是因為過度計算表面的利益而失去主動協調的助人之力。
不管多小的領導者,都需要有環顧全景的能力,如果要訓練自己有老闆的情懷,就不要一心期待那所謂清楚的責任劃分。懂得分工是效率,但懂得督促自己關懷總體的工作進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長。
──督促自己成為工作表率
再好的管理規條也比不上親見的行為表率。如果打算創業,那代表有一天你必需以努力的身影來做為自己職場上的楷模。所以,無論投身在哪一種工作中,取法其上、督促自己成為伙伴之間激勵人心的工作者、鼓勵自己跟上心目中最好的執行者。
我們不要養成只看到別人成就的眼光,要跟隨那穩步之中的堅持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別人身上如果有一項自己所羨慕的特質,那分分毫毫都是時間的產物、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功課。
成為老闆並不是成就的代表,創業也並不一定比加入體系工作來得自由或有利。但是,如果你想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工作擔當者,也許這些面對工作的心情訓練是非常有益的。至少,它不只使我在工作中累積更豐富的專業能力,還使我能一直帶著愉快進取的心深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