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個性非常害怕變動,卻偏偏從小到大過的都是變動的生活。上個月,親子天下邀我寫一篇自己受教育時的難忘經驗,我追憶的就是12歲面對變動時的困難;這是其中的一段:

我終於沒有辦法面對離家的辛苦,有一天就躲在乒乓球室裡沒去上課了。這舉動如今想來除了逃避之外,已不記得還有沒有任何意圖,我穿著漂亮整齊的制服,卻不知為什麼席地而坐。該進課室卻沒進,心裡當然很害怕;我喜歡學校、老師、同學還有姆姆;事實上,我真的喜歡相關於這個學校所有的一切,但是我更想家。如果我是一個家在台北的孩子,這環境對我來說就完美無比,但對父母的掛念卻使我無法安心學習。即使我不知道逃了課又能怎樣,但我以孩子的無知坐在地上等,等著不知道會如何發生、又該如何應付的事。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變動的可怕,事實上,當哥哥姐姐們一個個去住校,對年幼的我來說是極為痛苦的經驗,所以,我一直對安定有一種嚮往,我對能夠表達安定的生活形式也變得非常敏感;這是從童年而來的感受,我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之感,要自己去找到、去建立。

在「我想學會生活」第二章「變動」中我寫道:

過度的變動使我養成了偏於脆弱的珍惜,也許「過度珍惜」也是另一種害怕,我不知道自己的心可曾好好享用那「值得珍惜的當刻」?還是,我其實總是害怕到只能預想失去會產生的感覺?

第二個清潔日,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現代女性生活中的變動,與在變動中所產生的心境改變。白居易的琵琶行與李白長干行中的女子,不再只是詩中商婦的故事,「輕別離」所帶來的變動與影響,是今天許多家庭所要面對的實際。我們是否能很容易就把林白夫人在《來自大海的禮物》第6章〈葵螺〉中的話聽進去?                                                                          

一個人真正感受到安全就是在這樣接受現在、切切實實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