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學做過一個類似於性向的測驗,老師告訴我說,我得分最高的項目是「空間推理」,但是,測驗歸測驗,這並未給我任何的啟發或引導,我長成後的工作發展,跟空間規劃也沒有任何關係。
第一次感覺到這樣的測驗不是毫無參考價值,是Abby六個月大的時候。
我開了第一家餐廳。頂下的店從外觀到內裝,只能用「一塌糊塗、亂七八糟」來形容。我不知哪來的勇氣,自組了一個工班,把它裝修成一個小而美的餐廳。因為沒有任何的經驗,「空間推理」於是成為我動手時的重要憑藉。
那次的經驗之後,更奇怪的是,每過一兩年,我就在一種奇妙的情況下,遇到需要動手裝修的機會。在工地,我的主張雖然讓那些職場老手覺得是「行外」的意見,但每當我的堅持完成在眼前時,大家就不再視我為「外行」了。
我雖然不是空間設計這個行業中的人,但空間是我們日日生活、感受的立體四圍,如果不被理論綑綁,誰會真正外行呢?盡管我們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施作每一種工程,但只要鼓起勇氣,我相信大家都能成為自己空間的設計者。
做菜的時候,擺盤有空間的推理;用文字表達想法的時候,字義與思想之間有空間推理;居家生活的安排與擺設,當然更有空間推理;甚至,生活處事與人際的和諧之間,合理的空間推理也是使我們感到自在的原因之一。
日日年年,我不只在動手裝修一個空間的時候才想起「推理」這兩個字的重要,它f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思維,使我得以運用,藉以了解如何從生活中取材、如何更理想地安排屬於自己的心靈與實體空間。
前兩個星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與一個空間相遇。所以,我又要動手裝修一個新地方了;一個希望能更吻合我自己的工作需要,與投射我對生活課程理想的空間。
雖然每個月只能有幾次與大家共同學習的機會,但是,我希望能在自己簡拙的設計之下,勾勒出一個可以結合知識、閱讀、實作及心靈成長的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