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與女〈四〉──禮物
第一次和鄭主編見面時她對我說:「妳知道嗎?在當父母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妳特別有『天份』?」我聽了之後嚇了一跳,因為從來沒有想過教養孩子可以是一種「天份」的表現,所以連忙搖頭否定這個說法。她看到我連連搖頭之後,竟對同事宜芬說:「要不然妳說,妳說,除了天份之外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解釋?有誰能為孩子想到這麼多?」端坐在一旁那位可憐的秀氣女生,在我們兩位資深母親競賽似的注目之下,只好頻頻點頭、期期艾艾地說:「真的,真的,至少我從來沒有看過人家這樣養孩子的。」
那天散會之後,我又想起了「天份」這兩個字,更想起了那一時之間無法辯解的理由。再過一個多月,我當母親就滿二十年。在養育孩子這份學習上我憑藉的絕不是「天份」,也不完全只是「努力」,真正使我受益的是「別人的經驗」,是我永遠能仔細聆聽並且思考,從發生在我生活周圍,那些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學習當父母;我總是能在每一次的遲疑中找到一個解答的實例,我也總在聽到別家孩子有任何狀況時不只為他們擔心,並且提前為自己也可能遇到的處境做準備。是這些真真實實的例子匯集成我二十年來的「教養教科書」。
前不久,當一位朋友知道Abby上大學是靠著一份獎學金、一份學生貸款以及打工來平衡她的所有支出時,忍不住問了我一句話:「妳不會覺得孩子貸款唸書很沒面子嗎?」我笑道:「當然不會,如果她貸款去買任何一件不需要的奢侈品,我會覺得很沒面子,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受教育的機會,為什麼要覺得沒有面子?」當我可以這樣想的時候是又身邊的例子在鼓勵著我的。
大約七、八年前吧!有一次母親提到移民美國的表姐家近況,說起那四個先後都從麻省理工畢業的孩子有多麼體貼懂事。菊姐原本和他的丈夫都在北一女中任教,三十年前他的丈夫還是補習班當紅的物理老師,每星期要搭機高雄、台北兩地跑,但是幾年之後他們決定放棄高薪帶著四個孩子移居美國,雖然姐夫的家境很好,他們並非無備而去,但以他的專業要在異國發展也並非易事,所以他們頂下一個超級市場,夫妻倆努力工作也努力教養孩子。母親轉述那些孩子們是如何從小就輪流幫忙家事和父母的工作,除了在描述中讓人看到一個緊密連結的家庭之外,我還聽到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這些孩子因為在生活中被訓練得很能幹,所以當他們到外面去的時候就特別受歡迎。」就這樣,這句話像刻印一樣深深烙在我的腦中,成了我們教育孩子的綱領之一。「責任、能幹、器重、信心」這個連鎖反應是應該在生活中被建立起來的,學校的教育卻無法完成這種訓練。
又有一次,我從一個年輕人口中更聆聽了一場很棒的教育心聲。那是去年八月的紐約,剛滿三十的惠惠載著我們一家從飯店往中央車站去,這個在曼哈頓執業的年輕律師是Eric的表妹,當我們倆還在交往的大學時代,惠惠在台北美國學校唸中學,她和她的小弟弟總是叫我「Bubu姐姐」,惠惠上高中那年,他們一家移民到紐約的長島,而我們一別就是十九年,再見面時,惠惠成了女律師,而偉偉也從小不點長成了一個195公分的移民諮商專家,他仍尋著記憶叫我「Bubu姐姐」,姑姑卻在一旁糾正他改口稱:「Bubu嫂嫂」。
對我來說,惠惠在美國求學的過程是音訊空白的一頁,但在兩天的相聚中,她用極好的語言與照片為我一一補上這些失落。這些看來只是別後閒談的話題,卻讓我有機會感受到一個在生活中被磨練而成的心靈。
我問惠惠,剛去美國時還適應嗎?她說適應要分兩方面來說,學校的課業沒有問題,美國學校教的遠遠比當地美國學校難得多,所以她遊刃有餘,但更重要的是重新適應跟母親的相處。姑姑是在惠惠抵美的三年前就先帶著偉偉出國的,三年來她過著沒有母親照拂的生活,再相聚時母女倆彼此都不大習慣。
生活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她也要申請大學了,就在那關鍵的一年,閒不住的姑姑開了一家珠寶店,生意還不錯但她的英文不行,因為無法應付許多業務上的問題所以姑姑突發奇想,叫惠惠不要去上大學,畢業後直接到店裡幫她。這個決定對這樣的家庭來說真是太奇怪了,幼年失怙的姑姑是三個哥哥極其疼愛的小妹,四十幾年前她都上了大學卻不要她課業優異的女兒繼續升學。但是惠惠卻一點都不怪罪這個決定,她說她完全可以了解媽媽多麼需要安全感,她只是希望媽媽給她一個求學的機會。在百般的懇求與姑丈的協助下姑姑終於點頭,但是惠惠卻放棄了更多更好的機會,她決定要去車程一個小時之內可以回家的紐約大學,這樣她就隨時能支援照顧英文不好的爸媽。
此後的三年她努力用功,在三年中完成兩個學位,並在畢業後馬上考上律師學校。她選擇讀法律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美國是一個事事以法律為依循的國家,從她自己的父母身上發現,好的律師是移民重要的依靠,她但願自己能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
我問她,三年中拿兩個學位還要照顧家裡會不會很辛苦,她笑著對我說:「不會,我暑假一邊工作一邊修課,時間很趕,所以只要一有時間可以讀書都會覺得好快樂!」聽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不禁側過臉去多看一眼這個手扶駕駛盤、既熱忱又穩重的女孩,真是個「自求多福」的好孩子!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這樣的禮物,一段好的話、一些好的父母榜樣、願意提供失敗經驗的朋友、我的父母以及他們的朋友的教育經驗,我從不錯過這些看得到、聽得到的人與事,所以我想我有的不是當父母的「天份」,而是珍惜這些禮物的「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