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9月1日,我們因為送Abby去上大學而停留在美東,在新聞中聽到颶風卡翠納襲擊墨西哥灣、紐奧良準備棄城的報導,當時,整個心糾結在一起的震驚與難過,在昨天下午聽到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的消息時又再度重現。

一整天,三峽都下著雨,又濕又冷中我準備著去赴晚上七點的演講,心裡感覺很不踏實。在NHK與新聞台中切換著頻道;災難發生的日本,NHK的主播沉穩地傳達著各項的訊息與已知的災情,轉到我們的各新聞台時,主播的聲音亢奮緊張,奇怪的是,在丟出一個消息之後,一堆廣告馬上佔據著畫面,螢幕的分格同時有消息、有廣告的播出與跑馬燈字幕,讓人心情更加混亂;我關掉電視的那一刻,想起1996年勞倫思艾略特所寫的「神戶大地震」其中的字句;

日本人幾十年的平安夢,被二十秒鐘的阪神大地震粉碎了…….

除了傷心之外  什麼都短缺……….

晚上結束演講回到家已經十點半了,我打開NHK時正在報導民眾被困在市區的消息。關上電視、帶著沉重的心情勉強睡下。今天一早六點半我一定得出門,否則趕不上九點在嘉義的演講,但一夜都睡得很差,淺淺的夢中,翻覆著一份牽掛;同樣夜晚中,那麼多有家歸不得的人們。

一個家、一個夢,一個希望能夠保守安全的所在;我該怎麼珍惜呢?

以下節自「神戶大地震」

神戶在那個早上遭受浩劫之後,有一個大問題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迴響;既然日本人對地震危險的警覺性那麼高,建築工程的安全標準又那麼嚴格,為什麼高架公路崩落、半數的多層建築物坍塌、死了那麼多人?

答案極簡單──判斷錯誤;在當前技術範圍內不可能有『地震摧毀不了』的城市。

『人的智能是有極限的,然而大自然卻沒有極限,』日本建築學會地震損害調察委員會主席竹內吉弘說,「我們總是以為上一次大地震已是最猛烈的地震。」

一般人都以為木構房子安全,因為木料有彈性。可是在這次地震中,無數木屋被震為碎片。許多結構工程師指望以加強鞏固度──採用更多混凝土和特強鋼──來抵抗地震,可是令他們震愕的是,阪神大地震證明了他們造的建築物脆弱易塌,許多樓宇像牙籤般折斷了。在新填的濕地上營造建築物,一旦土地在猛震之下成為稀泥,樓塌人亡是必然的後果。

如果說,我們從神戶慘劇中學到了任何的教訓,那就是:「我們對地震的知識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多,我們在地震中的自保能力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強。」

我們同時也體會到,人的智能雖有極限,神戶人民所表現的勇氣、決心和同情心,卻證明了人的內心是沒有極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