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6-_DSA998920170326-_DSA0030

每個星期三下午,如果時間允許,我會邀集七個小朋友在工作室讀書。他們的年級跨度是小一到小五,但我教他們讀書並不對年齡有多慮,只在講解上為小小孩多費點心。

知識在什麼時間進入一個人的心中,是機會,不是每一次都能刻意製造;但知識以什麼樣的模式與學習者相處,卻可以是人為的努力,如果親師多費一點心,無論學習的成果或學習的氣氛,都可以令人滿意快樂。

看孩子做功課是一件帶點福爾摩斯趣味的工作;聽孩子問問題,更可以找出他們的基本困難。

前幾天,三年級的小朋友寫完她的預習單之後問我:「Bubu老師,我可以查字典嗎?」我沒有直接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擇一回答,我先拿過她的學習單和課文,看完她想藉查字點解決的題目是什麼,我笑了,回答她說:「可以,但是,妳要查什麼呢?」字典是一本答案海,我很好奇對題目還不了解的她,要去哪裡撈到答案?但我說可以是因為這個時間值得花,免得以後認為一本字典就是萬應丹。

學校老師鼓勵她們寫造詞時,如果查字典就可以加分。小學生對加分的興趣就跟很多人在超市集點的熱情一樣高亢。於是她努力翻啊翻、抄啊抄,所寫的意思並沒有仔細想過,效果還不如自己用心所寫;但因為頂著的一本「字典」陪伴,所以父母老師都因為一本安全美好的書,而忽略了孩子在做功課時的收穫,配不配得上她所花費的時間。

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學習的感受是否友善、健康。昨天讀書後,我們循例一起用晚餐,我跟他們的父母說,永遠不要隨便對別人的孩子或自己的孩子說:「他其實都會,只是…..」一定會有人問,那要說什麼呢?我的想法是,為什麼非要說一點「有沒有關係」之類的話,才算是鼓舞或督導指正呢?

眼前有題目,題目裡有孩子落筆時的思考路徑,只要我們願意陪伴他們走在這樣的路上,才有真正的話可說。

這篇文章裡的這段話,是我昨天本來要唸給小朋友聽的。

一個鳥類圖識學家回憶他小學時的老師教給他「只有盡力而為才能獲得差強人意的結果」中的一段話:「洪貝克小姐給了我生命最大的影響。她有辦法要求你盡力而為,並使你做到這一點。『誰都能勉強敷衍人生』她常這樣說『但人生真正的滿足,在於你知道已經給自己定下了最高的標準,而且努力達到這個標準!』

他又說,當年那個小學老師給他功課時總說:「羅傑,我要你儘可能畫好這隻鳥,這是認識牠最好的方法。」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指導者說話的楷模。

我們應該帶著孩子去體會盡力之後可以得到的收穫,而不是永遠都是輕飄飄的用幾句話來做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