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自己的經驗中推論出:親子之間的閱讀活動會如何連結,並不一定要靠共同的資料,也許喜歡閱讀的程度與對於各自所得的分享,是更重要的結構;所以,對於親子閱讀,我的建議還是「先培養自己,再培養孩子」。
 

台東家,我在爸爸的書房看到一本讓人好懷念的舊書,從這本書的印刷日期上看來,家裡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三歲。爸爸當時花140元買這本精裝書的時候,相對於他的薪水來說,應該是一筆好大的花費。
 

想了解當時的生活指數,走下樓去問媽媽:「我三歲的時候,一個四口之家如果出去吃一餐飯,要花多少錢?」媽媽笑了,她說:「這是無法說清楚的,在那個年代,很少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不過,如果你想知道140元的價值,當時一斤豬肉大概是五塊錢,一個六口之家,大概會分兩天吃。」

 

我翻著斑駁泛黃的書頁,想起小時候常常坐在榻榻米上一頁頁地看著那些圖與字;在當時,我根本看不懂日文也看不懂大部份的漢字,但因為是父母珍愛的書籍吧!我對它就有一種非常喜悅的認識。

 

長大結婚當了年輕母親的時候,台灣的出版業已經非常發達,兒童的出版物與各種有聲教材也蓬勃上市,但不知為什麼,書房裡大部份的書還是先生與我喜愛的讀物,而不是童書。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閱讀連結也一如父母所給我的啟發:當一個真正喜歡看書、享受閱讀、懂得交換心得的父母。我深信自己喜歡閱讀是因為父母喜歡閱讀 ,而不是因為他們要我閱讀。

在,Abby每天早上回來跟我們喝咖啡的時候,幾乎就是我們交換看書心得的讀書會。每隔一段時間,我與父母相聚時,我們也總是很自然地會分享各自最近所閱讀的書。

 

那本如今仍安立我們老家書櫃的舊書,使我想起父母年輕時對我們的閱讀教養:不是陪伴也不是期待或投資,只是透過自身實現與喜悅所產生的影響;他們直到現在還在培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