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之後的一段時間,美國賓州大學流傳兩句口頭語:

“Damn clever, these Chinese.”
與 “The Chinese
Contingent”

這些使外國學生感到佩服的人,是前後進入賓大建築系的楊廷寶、陳植、梁思成、林徽因與童寯。

                    

我很喜歡讀那一個年代年輕人求學與生活的故事,教育的意義揭示於樸素踏實的過程;沒有人為你整理出方法,但故事中盡是你可以提煉給自己做為參考的情感與力量。那還不是一個把「教育」當做探討議題的時代,「教育」這兩個字也還沒有被淺釋,它的結果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我常在想,這些當時年紀輕輕就已經非常成熟的青年被誰撫育、他們究竟受著什麼樣的價值所影響?如今這些人的一生都已蓋棺論定,我們從結果看到的不是一種觀念,而是一個關於教養的完整故事;或許,這會改變我們總被教育現況擠壓到焦慮的心情。

在繁體字版的梁啟超家書出版前,我的工作室在閱讀課中已自購過幾百本的簡體字版「際遇」,這次,真的很高興能有機會為這本書寫一篇小導讀。

我曾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的啟發,希望對您也一樣地有幫助。

以下是我給這本書的導讀

 

榜樣

曾經有很多人問起我對於「父親」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麼看法,我總說父母是教育力量的合體,何時分工或如何分工按著每個家庭的條件而有所不同,「父親」的責任不需要通過他人的經驗才能證明它的重要,這是愛的領悟;是每一個家庭原本就在書寫、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

中國人原本就很懂得當父親,只是我們習慣把威權的一面拿來概述親子教育的歷史,以為親愛的相處是西方教育的專利與精髓。自明清以來,士人家庭對於子弟的幼年教育就普遍有「親長自課」的現象,這種對於子弟幼教的高度重視、不願假他人之手,應該可以直接回答今天很多父親對於自己責任的質疑。過去的父親對於該如何盡責可不是只用心於監督老師,也不是在經濟上不惜千金,他們把對於子女的教育期待付之於日常的行動:

王念孫三歲喪母,父親補授禮部尚書,帶著他一起入都,父子兩人同居京城,生活十分親近,他的父親數年中就如此地在工作中照顧王念孫的生活,一邊指導他的學業;林則徐也提到自己從四歲開始就被父親抱在膝上啟蒙之無。許許多多的歷史記載都證明了中國父親已傾向用親密慈愛的方式開始指導孩子的學習,教育與關懷對於每一個年代的中國父親來說都不是陌生的課題。

十幾年前我從書中讀到了梁啟超先生給孩子的書信片段,心中非常訝異這位100多年前的中國父親竟以我們認為“超時代”的口氣與語言對他的孩子說話,當時我非常想要再多看他的其他書信,但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資料室卻只找到部份。又過了幾年,終於看到簡體字版的梁啟超家書以三種不同的編輯方式出版,而今年,繁體字版也在新的編輯角度中要與讀者見面。

謝謝出版社邀請我來談談這本書,我想務必要告訴讀者的是自己幾次閱讀這本書的收獲,它至少提醒了我教養裡的三種角度:

一、時間:
不只是這些書信寫作的時間與今天的年代距離,還有這些書信所持續的時間所代表的親子掛念;愛是時間的禮物,愛也需要學習跟努力。

二、牽繫:
梁啟超先生非常懂得啟動子女之間的愛,他讓大的孩子去關懷小的孩子。“有些事不必問爹爹,但記得與哥哥姐姐商量”這可不是西方的摩登教育,而是家書中的用語;中國父親真該深以為榮。手足之間能彼此相愛與拉拔代表的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最沒有煩憂的父母,跟今天多數的家庭比起來,梁家的愛是這麼寬廣、這麼正確又這麼有作為。父母不是擔心自己對孩子公不公平,父母也不花時間來調停孩子之間的相妒,而孩子從父母身上理解的愛更不是用任何物質與供應來計量相較的,我想這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親子教育。這些家書中的細節並不是為讀者而寫的,因此真正打動了當時我為人父母諸多焦慮的心情;它為我展示堅定的信念與有用的反思。

三、語言:
我很喜歡梁啟超先生對孩子說話的語言與口氣,有親膩有嚴厲、有大方向有小細節,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在教育孩子上如此自如,是因為把教育放在一致的價值觀上思考細節,因此期待與不捨不自相矛盾;什麼時候鼓勵孩子們為堅持信念而吃苦、什麼時候又不捨得他們吃苦,他都可以從或重或輕的說話中清楚表達自己的思考。我只能說,父母表達自己如果能達到梁啟超先生的境界,愛對於我們生命的庇護與滋潤就真正寬廣了。

這本書的字數約佔梁啟超先生總著作的十分之一。作者對於自己的著作要不要公諸於世是非常清楚的,唯有這本家書日後的出版並不在他的預想當中,我覺得那份細流在三十幾年當中的情感因為完全沒有任何要教示於人的意味,就更貼近於我們尋常人家父母的憂喜愛樂。

我很慶幸在十幾年前就懂得從蛛絲馬跡中熱切地尋找梁家教育的精神。我曾經這麼想過:如果一位父親可以在宏達與嚴肅之間同時表達生活的細膩溫柔,為什麼我當母親不能也在感性之中同時理性?也許這也就是我一直主張家庭教育不必過份強調父母分工與角色扮演的理由。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讀者願意細讀這本書,不是討論梁啟超先生的教育觀,而是直接看到他與孩子覆蓋了完整生活的分享;他並且是今天必須遠距教養子女者的榜樣。我相信這本書會有更多足以啟發讀者的細節會在夜晚的燈下漫延在您仔細的閱讀當中,因此,請珍惜與這位百年前中國父親對話的機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