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在台中縣文化中心演講的提問中,有位朋友說:如果孩子去工作遇到的老闆很差,EQ不高,我們要怎麼幫助他們?是叫他離開嗎?還是要他繼續忍耐下去?
我的回答大致如下:「我想一個老闆是不是真有那麼差,不能只根據片面的感受來決定;如果我的孩子面臨這種狀況,我真正想幫助他了解的是,遇到很差的老闆也是這個真實社會的現實狀況,他當然可以去也可以留,不過,做決定之前,要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有好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只在情緒的愉不愉快上斟酌,所以,永遠要鼓勵孩子培養不斷精進的工作能力與良好的工作性格。」
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做出選擇時才會輕鬆自如、無需解釋;我的確常常這樣想著人生面對決定時該有的心境;在掙扎之中,也許我們最在乎的並不是別人的理解,而是對自己所持的理由不能全無質疑。
再過幾天的星期六晚上,我在台北的一場分享中又有朋友問起我另一個問題──
看了您幾本書,覺得書中描述的生活與情意都很美、很悠閒。今天第一次聽您說話,覺得印證了書中文字的書寫,但是,我真的很想知道,您的生活是真的毫無挫折沮喪,還是您有其他顧慮,或是因為經過書寫的過程,這些情緒被轉化了?
我謝謝這位朋友給了我非常好的機會來解說自己的心境。就我的生活來看,時間上的「悠閒」是第一個應該被排除的形容,但如果以心情來講,或許說我悠閒也並不為過。我確實每日工作的時間很長、也從沒有固定的休假,但我的忙碌中卻總能有安靜與純度,在無形中,這也顯現了我自己感受得到的一種悠閒。
沮喪、挫折、痛苦,每一種生活困難我當然也免不了,但我相信我們唯一擁有的自由就是可以選擇面對困難的態度。
如果我在一時之間被這些情緒打倒了,我會接受自己倒下的狀況。完全無力回應地躺下片刻之後,我爬了起來,想到還有很多事該做,或可以做;於是我頭也不回地離開倒下時承受我傷心脆弱的那塊難受之地。
我不花時間探討「為什麼我會被擊倒」,因為會被擊倒是人的正常現象,只要我在感到傷心難過時不抱怨他人、不憤恨所受,那麼,沮喪、挫折、痛苦都是我視為正常生活當然會發生的狀況,對我的感受來說,特意去強調這些情緒對我的生命有重大的教育意義或影響,跟掩蓋它們的存在是一樣不自然的。
我不常提自己的低落是因為無法把它說得真實切確,它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單一、沒有層次可以分析的影響,從不像溫馨美好給我的感受那樣深刻。如果以味覺做為比喻,就是它的味道對我來說不夠好,所以我並不想反覆去品嚐它、弄懂它,或探究為什麼自己會被它絆倒。
人生的功課在我看來就是選擇,選擇一種態度來面對種種問題。在實務的世界裡,能力決定了我們與選擇之間可以有的寬廣度;在心境的世界中,選擇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相容的寬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