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佳音電台預錄雷倩女士的節目與今天下課後台北電台的電話連線預錄中,兩位主持人不約而同地問了我一個類似的問題:如果有人說他就是只會燒開水,其他什麼事都不會,該怎麼辦?我相信這個問題是現今社會的一個概況,或更正確的說,是一種心理狀態所造就的普遍現象,因此,大家想到烹飪就先想到「會不會」的條件限制了。
烹飪在今天,是一個可以選擇「要」或「不要」的生活問題,但在過去,這是一個「能不能」過下去、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因此,很多七、八歲的孩子就會燒火煮一鍋飯〈不是電鍋也不是開關自如的瓦斯,而是要先起火而後觀察如何適時移鍋,或利用餘燼來調理的複雜經驗〉。
如今,商業供應提供了我們很多的方便,但我們如果不為自己設想,只專看方便兩個字,就把對自己極有意義的能力成長與一個家庭愛的功能做為代價來交換。
如果問我,寫「廚房劇場」可否有任何企圖心,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有的!絕對是有的。」我企圖利用這本書進行一份「說服」;說服更多人看見回到生活的好處,再度從廚房找回人類以家庭為單位發展的生命故事、重新執導自己日常的飲食生活。
昨天我跟雷倩女士說:「台灣飲食生活最缺乏的並不在消費或專業這一個層面,我認為缺的是普遍性的、可以代表此地生活的形式與內容;它不是偶一為之的,而是因為有著時間性的累積而可稱為生活文化的實質。
要不要做飯,如今生活再不以「生存」的方式對我們苦苦相逼了,一個孩子只要有一個超商與一個電腦就可以過得很「無缺」。因此,我們何不翻轉這個問題,讓它回到一個幫助自己把生活過得更好的基礎之上;讓它變成一個完全以利己出發的生活學習。
1971年,我10歲,我們家除了父母的日文書之外、我最看得懂的就是每個月都有的雜誌「今日世界」與「讀者文摘」。那年我曾讀過一個報導盲人的學校,這本如今拿起快散開的雜誌,仍然像童年時吸引著我,因為其中的故事與體會,經過我自己幾十年的驗證,故事不再是他人的故事,其中信念更為堅實可感。
這位盲人家庭主婦的行動困難是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也因此,她的生活呈現遠遠超越了今天大家愛談的「有沒有能力」與「時間足不足夠」的問題。我願與各位朋友分享這篇故事中的一段文字,我也將在每個星期選一天,以「廚房劇場」做為線上讀書會的主題,與大家分享我對自己掌握生活的種種感想。
英格麗‧羅斯巴赫是奧地利人,一位精神抖擻的家庭主婦。她不但自己是盲人,也嫁了盲丈夫,他們扶養了五個不盲的孩子,最大的十一歲,最小的兩個月,完全不要人幫忙。
她給孩子換尿布,泡奶,洗澡。孩子生病,她就憑著藥瓶或藥盒上的點字取藥給孩子吃 (只有做全憑聽聲音才能做的細巧事,比如往奶瓶裡倒水等等,或遇到孩子們大聲吵鬧時,她才緊張)洗燙衣服燒飯等家務,她自己一手包辦。
英格麗和她的丈夫在馬保學校裡同學,她婚前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執業律師五年。她丈夫替報社寫稿也擔任編輯,稿子是別人讀給他聽的。他們全家住的那棟現代化房屋是他太太設計的。建築時,他幫忙搬水泥,刷石灰,刷油漆。 他們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很早就養成了自立的習慣,五歲就會帶著父母上市場買菜。一家人最喜歡的運動是遠足,孩子帶路,一邊走,一邊報路名。 《節錄自1971年5月號讀者文摘 盲人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