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辦活動時候,我總會想,孩子得到什麼?我們得到什麼?
大家都很快樂?──那當是重要的。
孩子在活動中學到某種工作方式或技能?──只要活動規劃得好,這必然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但在每一場活動中,除了明列在上的好處之外,我自己最大的感受總是因為相處、因為仔細的觀察而得到的了解。
好幾次在給家長的分享會中,我都曾給年輕父母最積極的建議:請把眼光放回自己孩子的身上;請用自己的觀察來了解孩子。
我這樣說是因為很強烈地感受到每一場活動中,父母難免會在心中偷偷地比較:自己的孩子夠好嗎?為什麼另一個孩子的手就那麼巧、反應就那麼靈敏;那我的孩子呢?這種不安很容易被看出,但對教養來說其實一點也沒有幫助。當我們不停地希望學校或社會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的同時,父母卻常常最愛給自己的孩子貼上型類的標籤,比如說:他就是…..的小孩。
“一人巧一樣”這是我要送給所有爸媽的一句話。
當我帶著十七個孩子完成一場實作的過程,因為仔細的觀察,因而對他們有了某一種程度的了解。在一群孩子中,我們永遠可以看到某些孩子非常積極主動地要求機會,某些則非常隨和或帶點害羞地接受指點;有些孩子安靜聆聽,有些孩子歡喜發問。對我來說,這才是正常的狀況。
我認為,父母或老師的教養工作是使孩子對自己感到自在,在自在中求進步;而不是把每一個孩子變成同一種類型。
我的Abby和Pony在小時候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我曾在媽媽書中以「狂狷」來形容她們,所以一個要拉,一個要推,但推拉之間,我提醒自己不可以使她們失去自己的本質之氣。
這群小廚師也一樣,每個都不同,但每個都各有所長及不同的可愛。最有意義的是,在一種互相包容與每個人都盡力的狀況下,他們完成了真正的合作。
我希望自己以小小餐廳為實例的分享,能鼓勵所有的父母在家中與孩子同工,用細密的觀察,深入了解家中成長中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