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對我來說是兩種狀況──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當我處在一個喧囂但陌生的環境時,有時候也會感覺到一種異常的寧靜,像在看一場消音的電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刻意保留由外而內的安靜。

減少講話的機會、減少活動聚會的機會、減少看或聽無謂事物的機會。所有因為減少而節省下的時間,我就拿來做我「該」做和「想」做的事。對我來說,生活不是許願就會達成的願望,生活是一分一秒完成的過程。所以,我喜歡實行,很少花時間尋找方法;我喜歡感受,很少直截了當問別人,這該怎麼做。

如果我看到一個很棒的結果,我會觀察、推想,再切入自己的生活條件裡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連做菜,我都很少要配方,因為,在想方設法中,生活教育了我。所以,我也不喜歡替別人出點子、歸納方法,我只是很願意分享我所經歷的感受,那些感受曾使我成長,或許,它也有機會使別人成長。以我的才能來說,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

我常常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答案似乎從來沒有變過,我想要一種好的生活。然後我又問自己,什麼是好的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品質都不錯。

我定睛在這六個字眼上,仔細想著這些生活項目要如何達到我自己心目中的「品質」?想了一想就發現,自己的盡力對提昇每一種生活都有貢獻。與其想著如何變成有錢人來過高級生活,我更務實地去想,我要如何把同樣預算的生活過出兩三倍的質感。二十年來,我認為自己的確接近了預訂的目標,因為總有許多人大大高估了我所花費於生活的金錢付出。

上一張照片的廚房雖然是整修房子後重新配置的,但是那些櫃子與水槽爐具都是我用了將近二十年的舊東西,好好愛惜使我的生活看起來很豐富。我居家環境的美也全都從這樣的維護與用心而來。因為要好好維護生活,我必得要有足夠安靜的時間,而這些在安靜中付出給勞動的時間,又使我的心智有餘裕來思考問題甚至於創作,所以它們是我生活中最良性的循環。家人常常覺得我寫成文章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議,因為,那些草稿全都在我坐上電腦前、操作家事時就寫好了。

安靜使得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觀察,所以大家都說我很敏感。敏感是天生的嗎?有一部份是,但是如果整天忙著聽與說,人的觀察自然就淺。我喜歡為自己保留足夠的安靜,在安靜中妳總會看到一些微妙的東西。

雖然安靜,我的生活卻充滿小小的喜悅。每天早上,我在廚房的一個松木櫃前選一組Eric跟我的杯子來煮咖啡,他喝濃縮咖啡,我愛卡布其諾,所以我們所有的杯子都有一大一小。選完後我們就做早餐,一杯現磨現煮的咖啡,成本大約是五到六塊錢,但是如果我想要外出過這樣的生活,兩個人每天得花360元去吃早餐。我可以用60塊就把一切都完成,因為,我有自己動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有動手的習慣。凡事動手為自己用心之後,偶而外出有些享受,我就不覺得很浪費。因為學到的好事,很快會回到我的生活裡──用我的雙手。於是當大家繼續問我關於教養問題時,我唯一想做的事是分享「好好生活」的信念。

一個母親若能好好生活,她必定是比較有趣的,在教養孩子的工作上自然會勝任有餘並逐日與孩子一起進步。父母把生活過得生動有趣,會感染孩子,使他們相信生命中所遇的每一件事必然有意義,人要努力過好每一天。

在文章的前段,我提到自己的「減少」,很多母親都說自己忙到一個月沒機會看一點書,那種百事待做的忙碌我可以懂得,所以我用看電視的時間來交換看書。我沒有一天不看書的,那就像有人沒有一天是不看電視一樣〈所花的時間完全一樣〉。生活對我來說是「選擇」,當我比較喜歡看書的時候,自然會捨去對我來說次要的項目。陪伴孩子或努力工作都像看書一樣,是我捨棄次要的時間而換取到的主要生活,所以我雖然忙但生活並不雜亂。

有位朋友看過「廚房之歌」後跟我說,她覺得我真是一個好早熟的人,怎能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把童年深刻的生活領悟帶到自己的生命中再次體會。我同意她的說法,我的早熟使我堅持要擁有一種安靜,在安靜中我知道單純可以對抗亂烘烘的世界。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而我的確總是輕哼自己的曲調,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

附記一段23年前的讀書筆記,也許花園裡的朋友也會喜歡。

幸福的主要成份可能是對時間的態度。我們通常認為幸福的人,看來都似乎現狀完整。我們見到他們總是整個的:愉快、注意力集中、對事情開明而不故步自封,處事時全心全力,而不會在事後長期懊悔憂慮。雖然如此,他們給人的印象是持久有恆。他們不會一天一天的變化很大,幾乎使人覺得他們的生命有某種程度的永恆:過去與未來、生與死,為他們結合成完整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