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會的回應中看到有些朋友為母親節做準備,想起上個月完成,給馬來西亞雜誌專欄的文章。在母親節的前,也貼給我所關心的朋友們。
我曾在「漫步生活」一書中說:「母親改變,世界就改變」;這是我深信的價值,是我對人生功課的自我期許,也是我想給年輕母親們的祝福。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但市面上總在三、四月就強烈地瀰漫著節日的氣息;母親節禮物的促銷已開始,超商的蛋糕預訂也日日在宣傳,這一切所代表的是我們更懂得母親柔善像碧月的深情嗎?還是這個節日已被商業化了?禮物的意義已經重過精神的感受;形式的標榜也超越子女心中的感謝?還沒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甚至可以開口跟母親要錢來買「母親節禮物」,然後親子雙方再把這一切用以示人,美名為「心意」。

前年,我無意中對母親節有一個難忘的體會,真願意跟大家分享並彼此提醒,希望我們用行動還原美好的意義給這個值得感恩的節日;特別對於同是女兒、媳婦,又是母親的中生代女性來說,如果我們了解自己在生命旅途中剛好擔任愛相傳的位置,願意多付出,也許這個節日是可以真正不一樣的。

前年的母親節,我去了外縣市演講,當高鐵返抵台北時已是晚上。先生提議我們倆就在外用餐,他說要幫我慶祝母親節。我的婆婆已過世十年,娘家的母親又遠居台東,兩個女兒在國外,唯一可以代表這個節日主角的只有我,我欣然同意了先生的提議,只擔心餐廳沒有空位。

當我們抵達餐廳後,桌桌都是家庭大聚餐,因為沒有兩人同行,二樓中央的一張小方桌反而得空能給我們用。夾雜在看起來很熱鬧幸福的慶祝氣息中,我們夫妻開心地用起晚餐。因為人很多,大家的位置又都很近,所以,鄰桌的用餐情況與對話,完全清楚地映入眼中。應該是三家子女為母親慶祝,但席間年輕人談的卻盡是健康保險的問題與生活中煩人的負擔,沒有人搭理那對年邁的父母。他們低著頭吃飯,伸手困難地夾菜,我沒有看到菜上桌時誰先為老人家佈菜;教育總是如此發展的,兒媳輩既不當榜樣,孫輩就更不懂得招呼禮貌之事了。

那一晚,兩代親子自顧自的熱鬧與兩位老人孤獨吃飯的情景使我感到失落;多麼諷刺,以母親為由的聚餐,卻沒有人照顧母親的存在。

我在27歲當了母親之後,也成了這個節日中的主角,每到這個節日,就會有同齡朋友彼此質疑地討論,如果我們忙著張羅慶祝母親節的一餐,那還算是慶祝嗎?於是為了這樣小小的計較,許多家庭的聚餐慢慢地由家庭移向餐廳,演變成我所看到情景,或乾脆由禮物來代替原本更美好的相聚與感恩。

安家不是容易事,我最喜歡「安」字的寫法,頂蓋下是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因為持家有道而帶來安寧、安穩與安樂;她曾有的辛勞都編織在日子當中,變成了溫暖、飽足與關懷。母親節就是為要紀念無數這樣辛勞的身影而存在的,這個女子應該不會介意沒有聚餐或禮物,但無論如何一定會希望環繞她的是感謝、和諧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