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個小朋友隨父母來取訂餐的時候,問我們借廁所用。工作室的洗手間在最裡間,他洗完手走出來時,我從大廚房的窗口看到他,是去年因為心聿、朗朗而跟著我讀古文的定鏞。

我說:「定鏞,Bubu老師要跟你收借用費,來,接接看下一句;我才從『夕殿螢飛思悄然』收口,他立刻接著讀:『孤燈挑盡未成眠』」我高興了,跟他揮揮手,他也知道我在工作,不打攪的點頭說再見就走了。那之後,我又工作了三個鐘頭才回家,做菜的片刻,心神時時閃過跟孩子一起背詩,你一句、我一句的快樂;充滿希望的溫暖,這麼雋永!

又隔幾天,另一個男孩凱庭也在取餐時借廁所,我照例又收借用費。先出了一句之後,孩子說:「還沒背」我說:「那好,換一首,『風吹柳花滿店香』」他繼續讀:「吳姬壓酒喚客嚐。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我打住問他,知不知道「觴」字怎麼寫,他模糊的在空中比劃著:左邊是什麼….,右邊像什麼….。因為只有一兩分鐘可以談話,我簡單交待:「凱庭回去把「觴」和「傷」好好查一下,看看兩個字的寫法和意思有什麼差別」又交待他要複習一下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那個晚上,又是一個菜裡有詩,詩裡有菜的人間煙火。

想想,詩文怎麼可能離開真正的生活!

就像這兩天,在市場看到好幾攤在賣連枝帶葉的「金橘」,想起《魏王花木志》對金橘的描述是:

「似橘而非,若柚而香」

單看這兩句,就知道生活中充滿了形容和比喻,不親近生活,無法正確或生動的形容或比喻;不親近文字,不能美化形容和比喻。從這句話可以了解,金橘是特產,而橘子很尋常,所以才能用大家懂得的經驗去了解特別的或新見的物品。在這個時代,柚子也是日常的果實了,所以用它來形容最近似的香味。

這個句型很好,用得廣泛,短短八字,說明語言文字提升與美化的必要。也說明古文是提煉,而不是擴充。

我都不著急小學生不會寫作,我只擔心他們沒有足夠的營養可以吸收,以致無法形容、不能比喻;或者粗製濫造自己的感受。

我曾想過,為什麼小朋友喜歡用生理的排遺物來形容食物?先是他們一說,大家就笑,即使笑裡也罵了,但笑卻讓孩子誤會了自己的討喜。其實這些孩子是可憐的,他有感受要比喻,心裡卻沒有存放夠好的語言文字可以取用,所以只好拿最現成的、最簡單的,或別人對他們笑罵過的字眼,因為,那是他用辭的極限。

除了《花木志》這句話之外,1600年前王羲之的奉橘帖不只以書法留世,短短12個字,也以簡潔清雅的情意,被代代文人喜愛並模仿。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