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標題「樂此不疲?」時,我很想把問號加大加粗卻無法在格框中自由變化。那問號只是想表達許多人曾問過我的問題:「妳不會累嗎?不會沮喪嗎?不會………..?」

我很想好好花點時間說「我會、我會、我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真的有機會說,我大概也說不了太久。我從來不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不疲」的心情,不同的只是我們到底會「疲倦」多久?或會不會讓「疲倦」變成不再繼續的理由。

我每天平均工作十三個小時,在一天的終了,身體當然是疲倦的。奇妙的是,當我回到家裡,往那張舊倚子上緩緩坐下時,總會看到我的落地檯燈從不同的角度輝映著幽微但溫柔的光。就在那一刻,我為隔天所預備的勇氣會油然而生。我知道,我之所以能繼續下去,是因為我把今天該做的事一件件紮實地完工了。我自己稱它為「新生的勇氣」,每天一股,只夠一天用,因此,我必須每天用實行來換取隔天所需要的力氣。

以下這篇文章是上星期給國語日報的專欄,我知道有些小朋友已經讀過,但希望能跟更多「好大人」分享。

姪女大三了,從美國回來過暑假,因為很想打工,所以哥哥安排孩子到自己的公司見習。
 

過一陣子我們相遇時,我問起孩子將近一個月的工作可好。她不無沮喪地說:「公司每個人都好忙,根本沒有人可以真正教我。」從那微微失望的語氣中,我讀到好多訊息,也因此有了更深一層的自省。

除了刻意培訓新血的公司,多數的地方都不喜歡有生手介入運作順暢的工作。見習生看起來雖是人力的增加,卻常常是另一種負擔;畢竟,要一邊工作、一邊教導,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但事實又顯示,對於學習者來說,真實的運作才是最理想的環境。我們當然可以在一種非常完備的狀況下模擬、學習,但真正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的那一刻,都是因為真實的狀況發生了,被教導的知識與工作方法得到了運用的機會。

實習生所遇到的學習停滯感提供了父母一個自省的機會,我們不得不更深刻地思考“放手”的意義與積極方法的提供。

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常常想教會孩子去做一件事,但同時又在心裡跟自己說:「現在沒有時間,等我有空一點,我“再”來好好帶領他。」那一刻,我們的孩子就像一位見習生,明明應該有事可做、該學,卻因為我們的優先順序,而使得孩子必須手足無措地閒蕩打發時間;這教導的拖延,也會在某一天變成父母的怨言:「為什麼他們都那麼大了,卻什麼都不會?」

我常覺得:成長是一個機會,誰被允許得到,誰便先長大成熟:不可否認,父母是這些機會的給予者。

每個月,當我的小廚師課程開辦的時候,我會把整個餐廳交給一群孩子去運作。這種方式當然比一堂單純的烹飪課還費事,我們必須多預備人力,員工也因為心思特別凝聚而更疲倦。我絕對不會說自己是“樂此不疲”,我應該說,當自己看到孩子的投入與努力時,我感到“雖疲猶樂”──在疲倦中,我得到新的勇氣。

雖然小時候我從不曾參加過任何與小廚師性質相同的課程,卻永遠記得母親帶著我準備宴客時的總總忙碌與交託。當客人抵達之後,我們也總是慎重地參與接待的工作。那種興奮的心情與母親低聲但不無驕傲地對客人訴說我們是如何、如何能幹的愉快記憶,是我成長的堅定自信。

當年母親的信任使我懂得如何在此刻交付重任給孩子,而記憶中自己童心的興奮與喜悅,又使我能推想孩子期待動手的心情。

我知道通常父母無意識地不肯放手是因為自己來會更順暢或更省時,但如果思及成長的確需要足夠的學習機會,我們就該督促自己要有更開放的心情與常備的耐心。

讓他做、請靜下心來帶他做;孩子的成長一定會遠遠超越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