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ny回學校之前幫我畫了這張貼紙,模特兒是我們家的兔子。她要我把它貼在我們餐廳的大門上,免得老要為同樣的問題煩惱。我還沒有貼上,卻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給非凡的專欄,編輯落的標題是「樂在尊重」,我很喜歡那個「樂」字。
開了二十幾年餐廳之後,我越來越好奇於當大家必須共同使用同一個空間時,我們該如何建立美好的認識與默契── 一種完全不自覺委曲,而是因為了解了別人的存在與需要,所以能欣然接受的限制?
哪些不方便呢?比如說:帶寵物進入公共空間。
有一個晚餐,外場的服務人員進廚房向我求救。原來是有桌客人開始喝湯之後,他們才發現竟有小狗一同入座。我走到桌邊關心這個問題時,那一家之主先對我發難,他說:「我們訂位的時候,你們又沒有說不能帶寵物。我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要不然你叫我們怎麼辦?」我跟他一樣為難,不過,同時奇怪著自己的孤陋寡聞。回想起來,我也曾在台北市預約過幾次餐廳的訂位,似乎沒有聽過任何商家在電話中叮嚀我不可攜帶寵物,我以為,這已經是一種常識的約定了。
在還沒有想好適當的應對之辭之前,捧著小狗的小姐突然把膝上小狗一把提起,她得意地說:「我們的狗不會亂跑、亂叫也不會掉毛。」我看著她搖晃著愛狗的頭以證明不會掉毛之說,心裡既緊張又同時有些啼笑皆非的錯綜複雜。相信,每一個商家都知道,當我們必須拒絕有些要求或制止某些行為時,並非自己不喜歡或不能容忍這些狀況,而是商家既是服務的平台,就必須站在其他消費者的心情來思考普遍性的規則。
我聽完客人的抱怨與對愛狗優秀的宣稱之後說:我了解不能帶寵物有多不方便,但是,下次如有機會再度光臨,還是請愛犬不要同行。我的貴賓們非常不高興,當下就給了我一個清楚肯定的答覆:「下次不會再來了!」
雖然如此,我還是接著說:「因為有些客人的確介意寵物的問題,所以,我會去跟其他桌的客人打聲招呼,免得被發現了有所誤會。」那男客非常不以為然,他說:「沒有這種必要吧!沒有人抱怨,幹嘛要主動去說。」我笑了一笑,客氣卻堅持地答道:「對不起,這是一定得請大家諒解的事。」然後轉過身去一桌桌做了說明。因為有了這樣的抱歉在先,我於是安心地走回廚房工作。
工作之間,想起有一次從帕維敦思去紐約,車進紐澤西後,乘客擁擠不斷。廣播器響起低沉溫和的嗓音:「各位女士先生,你們一定看到許多需要座位的乘客上車了,如果您身旁的椅子放的是行李,請把它拿起來;我們應該跟別人做好朋友!」
跟別人做好朋友,是的,在這個共同生活的世界裡,我們每天都必須與許多陌生的人相逢共處。因為有了做好朋友的心情,限制與狹隘就不再是可厭的規條。
寵物的事使我希望自己也能想出一套如此友善的說辭,如果我說得夠好,也許能激發人性中樂於尊重別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