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工作室即將改變成「靜靜母親Takeaway Lab」的工作說明小聚會。會後,我還是一如往常的跟大家談起孩子們的學習;我所喜歡與我所掛念的事。

總是繞著文字來說,因為,精確的溝通,文字與語言擔任更重要的工作。說著、說著,談起「秋千」。

關於秋千的歷史有幾種說法,但無論是春秋時代齊桓公北伐山戎帶回,或起於漢武帝宮中,可以確定的是,在漢朝,秋千已經是被大家喜愛的體能與娛樂的活動。

唐朝詩人王建有「秋千詞」,詞中說明當時打鞦韆大賽的美麗與氣氛:
長長絲繩紫復碧,裊裊橫枝高百尺。
少年兒女重秋千,盤巾結帶分兩邊。
……..

秋千是後來才由「千秋」倒讀為「秋千」。寫成「鞦韆」時,是偏向繩索取材的描述;寫做「秋千」是偏向歷史的由來,應該了解是從宮庭中喜歡的「千秋萬壽」而來。

指事命名的角度很多,要把事物的特質一語道盡的機會不多,因此,要從小建立孩子看待文字寬廣的眼光,不能以一種角度來背答案給予訓練,例如最糟的成語讀法就是:……是指…..。

光是一台腳踏車,就有多少角度可以用來命名。
「腳踏」是從肢體操作指稱;
「雙輪車」是特別用來分別與「三輪車」的不同;
「自轉車」是日本語的用法,標示與人力拉車的不同;
「孔明車」則是對這項發明的智慧驚嘆。
……..

要早一點,以這種有趣的角度帶孩子多識事物,這樣,記憶就不再只是負擔,而有無盡的歡喜。
說到鞦韆,這週讀蘇東坡那首有名的「蝶戀花」吧!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