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兒的中文底子都不夠好,所以常常會說出讓我們忍不住笑的話語。昨天晚上,正當我們三個一起伏案工作時,Abby突然問道:「媽咪!『正經八百』是一個正經的用詞嗎?」我還沒來得及答,爸爸就開口說:「是的!妳現在就很『正經八百』」。
我問她怎麼了,她輕描淡寫地說:「我要確認一下,因為我不想要有人對我的中文程度有偏見!」偏見!覺得她中文不夠好怎麼可能是一種「偏見」,她只是不知道,自己的中文程度得用很「奇怪」來形容才算貼切;那深深淺淺無法統一的程度,有時讓我很頭痛。
記得大一暑假那年,Abby一回到家就幫我的忙,因為我們餐廳樓面的工讀生突然不告而別。那個暑假,她一個人頂兩人的事,工作的確很能幹,卻在語言上鬧了一堆笑話。客人打電話來,介紹自己姓楊,木易楊,她回電時一心要找木先生,對方說這裡沒有木先生,可否告知全名,然後她說「是木易楊,木先生」。
這樣的問題Pony更嚴重,當我稱不知姓名的送貨員為「司機先生」時,她好感嘆地說:「台灣有的人的姓真的好特別,我從沒聽過有人姓『司機』呢!」想想也不錯,大概是因為聽過有人姓「司徒」,所以有這樣的聯想。不過,我是在許久之後才知道,Pony為什麼在台南時老是願意待在二樓的廚房的洗碗而不想下樓幫忙,因為她更怕「弓長張、口天吳」這些小姐、先生們。
Pony中文雖不好,但常常發出對中文心嚮往之的情懷,所以,我每次講古文或詩詞給她聽,她都很高興,用疏於練習、越寫越稚氣的字也多少寫了一點筆記下來。寫下的講解,很虎頭地表示過決心,也很蛇尾地不再添頁;她回學校後,我偶而撿拾起留記,就覺得有些失落也有些好玩!
過年前,洪蘭老師的新書出版後,親子天下寄來兩本,我一看封面好驚喜,真是漂亮!那天,就與Pony說起洪蘭老師在馬來西亞演講時提起她小時候一聽電鈴響就搶著去開門,她媽媽會一把抓著快手快腳的她,讓更漂亮的姐姐去開門!Pony聽完說:「比洪蘭老師還漂亮,那不是美呆了嗎?」我一聽,愣了一下,問說:「Pony,妳也會用『美呆了』這種詞。」她正經八百地看著我說:「我不是說過,我的中文沒問題嗎?」
以下是我為洪蘭老師這本新書所寫的推薦序
直言裡的溫情
「親子天下」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請問洪蘭老師」寫推薦序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傷心。因為早在三年多前,鄭惟和主編與我就「密謀」著要出一本書名叫「洪蘭老師我想問」的書,雖規劃了好幾回,卻踟躕著老師這麼忙,我的提問與她的回答到底要如何進行才會更完善;所以,這麼想做的事並沒有真正開始。
惟和三年前退休後,我們見面或書信往返時還是常談這件事。終於在今年7月和11月,我兩次與洪蘭老師在馬來西亞演講之後,與惟和又討論過一次,定出倆人都同意的方向,準備要問老師並著手累積,我也在電腦桌面最右邊的資料夾中開始建立提問要點,但在此時,「親子天下」卻更有行動力地已把書編好,並準備付梓了。
看完書稿後,我的難過很快地轉為愉快與安慰,畢竟,站在讀者的角度,誰來出版這樣的書、或誰來提問並不重要;把洪蘭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關心化為可以收存的書本盡速傳遞出來,才是它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惟和與我本初的心願。
七月在馬來西亞與老師對談過後的隔天早上,我又聆聽一場老師自己的演講,整整三個小時,知識與心情都得到豐沛的澆灌,當晚我在記錄中寫下:
17日中午12點整,在不得不有的時間控制之下,洪蘭老師結束了她此行在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場演講。老師從台上順著中央階梯走下來,她跟我握手說謝謝與再見之後,快步地通過長走道往禮堂的盡頭而去。大約有一千名的聽眾全都起立,掌聲不斷地送老師離開去趕下午兩點的飛機,那掌聲之中有敬、有愛還有大家的依依不捨。望著老師背影遠去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兩天的相處,洪蘭老師對於「教育責任」的負擔,我清清楚楚地在她永遠行色匆匆,卻又溫和穩定的交疊中看到、聽到、也深深感受到了。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社會擁有洪蘭老師是非常幸運的事,老師的才學與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件寶物,她苦心積極地把自己貢獻給社會、設法要改變任何錯誤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真正的幸運。洪蘭老師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溫暖,這便使得她的心急絕不給人壓迫感,你只會覺得自己不要再浪費時間繞遠路,或膚淺地判斷行動的價值,而一定要貫徹價值、一定要真心誠意。
這本書的四大問「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中包含了56篇洪蘭老師的引導,有些文章架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有些貼近生活所見,每一篇都很「洪蘭式」地靈活穿梭在容易理解的舉例與援古証今的解說中。其中有知識的傳遞,有觀念的扭正,也有實用的建議。至於令人擔心的教育問題與社會現象,老師也在某些篇章中用了幾句簡明的話來表達她的意見;那直言裡的溫情,提供給我們自省的勇氣。
我很高興洪蘭老師的想法與引導變成書本。書可以慢慢讀,不像演講總受時間限制,老師的主張也不會在言談之間被斷章取義。如果你細讀這56篇,無論從例子、觀念或社會現象進出討論,也無論輕鬆或嚴肅,你一定會發現,洪蘭老師是如何重視「本質與基礎」這件事,思想再散漫的人,也會在讀完文章後看到「固本」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務實,要用決心來改善問題、改變命運。
這本書能提醒你不受困在“個人的經驗與煩腦”當中,如果你逐篇閱讀又靜心思索,它一定會幫助你用比較寬廣的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面臨的教養問題,也會引發你付出對整個社會教育的關心。好的教育絕不可能是獨善其身的作為,或狹窄地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安全經過大學的窄門、順利謀得一職的問題,它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的耕耘考驗;不只考驗我們的辛勤、誠懇,更考驗我們的眼光。在書中的每一篇文章裡,你都可以找到這三種我們必須要慢慢累積的素養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