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些篇章不是為了要做美食報導,經營過二十年的餐廳,在面對一份食物的同時,我已經很難以單純品嚐家的心情來評論它們了。

我的腦中總會同時把眼中所看到的條件一起納入享用的感受。「好」與「壞」不可能像電視上千篇一律上演的那一幕──先吃一口,閉上眼睛、再不可思議地睜大眼睛,沉默幾秒,搖搖頭說:「怎麼那麼好吃?」或者也可以走激動誇張派,不停大聲地嚷着:「我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東西!」

食物與我們的美味關係是千變萬化的,饑餓的指數、身體的狀況、心情的好壞、環境餐具的呈現、氣候溫度、食物本身的溫度、一起進餐的人,再再都交疊地影響著我們對眼前食物的評價。

能在各種困難的狀況下苦苦守完二十年的餐廳夢,我唯一想對自己證明的是「我真的愛它」。除了愛之外,我應該可以勉強算是用功的。從事料理的我,每次出門在外,總是懷著十分感謝的心享用別人製作的美食,其中的感想、學習與攻錯也會簡單記下。

我將會陸續放上這個新開欄位的文章,請不要把它們當做我的旅遊餐飲指南;我只是想藉著實際的接觸跟大家分享餐飲的知識與實作。等回台灣後,我會在家裡的廚房把這些菜分步奏做一次,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想作的時候能找到簡單的方法。

   一、 回到十六巷〈上〉

我們曾經在曼谷住過五個有趣的地方,最後是從最有名的塞車大道素坤逸路上的十六巷離開的。 這條巷子的一側有很多大樓住宅,另一側與阿蘇路平行的一面又有很多辦公大樓,所以巷子裡自然發展出幾家環境不錯的餐廳。

這次我們回十六巷是想去看看 kuppa  Cafe 還在不在,流連在巷子裡的時候,看到附近又新開了另一家日本餐廳。所以隔天中午,忍不住又回了一次十六巷。走在這條不知來回過幾次的路上,心中自然是回憶與感觸相湧而上。住在十六巷的時候,我們如果能不開車就盡量不開車,但從家裡走去捷運站也有一小段距離。有趣的是,大樓有自己的嘟嘟車〈泰國三輪車〉,隨時可以送住戶往返巷子,非常好玩。這是想起住在曼谷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一面。

我很喜歡曼谷每一家咖啡廳都有自己的想法,“創作”在商業行為中很自然地流露著,店家努力地標示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所以帶給消費者多樣的愉快。在這個城市裡,喝咖啡的同時還可以吃到許多別緻的食物,不是只有三明治和蛋糕。這是我們全家最喜歡的午餐,泰式烤肉配青木瓜沙拉和糯米飯。

 Kuppa Cafe 的空間非常漂亮,大型的烘豆機架立在挑空的大角落,整個的感覺非常時髦,泰國的味道與時尚感結合得很好。可喜的是,這種能力不只表現在空間,更表現在菜單的設計與製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