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親近孩子,通常星期假日我都在工作,這樣的生活,是我前晚年、後中年身體與心情甘美的選擇,它也許不是我的體能與心力最高峰的搭配,卻是我理解自己的理想最透徹的階段。
過年前有一天,課後本都會來幫忙打掃的陳小姐在另一處工作時不慎從樓梯上摔下來,我們打掃的人力除了天氣太冷而倍感吃力之外,少一個人當然更辛苦。
那天我在後陽台洗刷時,想起陳小姐每次來,總是先洗後陽台再去刷烘焙室,即使她比我年輕二十幾歲,但任誰來做這事,都是辛苦的。我們平日每個人的一點溫與飽、整齊乾淨或更進一步的美麗,哪一樣不是憑藉著人的雙手與時間堆疊起來的心力,這種體會如果不經自己親身體驗,感應幸福的能力無論如何都會差一點的,所以,不要放棄任何一點能讓孩子參與生活的機會,不要把幸福淺釋為欲望的滿足與休閒的消費。
228那天,要把三歲半的朗朗留在工作室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想法,我曾有過一點遲疑,但想起上次他與爸爸媽媽一起工作到瞌睡,我們把他抱到沙發上讓他躺平小睡一場,沒想到再看到朗朗時,他正自己在穿鞋,不哭不鬧只急急要在睡醒後加入大家的工作。那一幕,久久留在我的腦中,在我覺得需要的時候,畫面與他的急切成為我無言的鼓勵。
這一次,小朋友的爸爸媽媽被我請出去四個小時,在這段父母不在的時間中,我與孩子們專心工作,那是我雖緊張卻永不覺得疲倦的過程。我想起哥倫布在海上迷航的時候,他曾說過的一句話:「今天方向不變,目標西南西。」在我的心中,帶領孩子的方向也是永遠不會變的;幫助他們在工作上不必倚賴他人,但推動與期待中,我願他們信任我無時不刻雙手準備著幫助的關懷;在或扶或放之間,我的眼睛與心情,從未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