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去三峽國中演講,最大的收穫是會後主任宣佈下星期三的主講者是 洪蘭 老師。每個星期三晚上Bitbit Cafe不供應晚餐,所以我跟店裡的伙伴們說,下午我們趕趕工,早早把甜點做完,這樣四號晚上就可以一起去聽 洪蘭老師演講。

自己在三峽國中那場演講,當然也提到說話的問題。會後討論中,有家長問,要如何避免大環境所帶給孩子談吐上的不良的影響?每當有人提到這個問題,我總是以自己為例來說明家庭教育對語言的影響。

十二歲之前,我在台東縣的成功鎮長大,幾十年前的鄉下雖然樸素,但大環境的語言環境要好到哪裡去是不可能的。我常常在路邊、鄰里之間聽到粗言鄙語,即使不是髒話,但白居易筆下那「嘔啞嘲哳難為聽」的音聲,的確是山鄉居民常有的情調。這點,作家蘇青女士在她的散文中也有生動的描寫。當她從鄉下被父母接回城裡時,說話的方式已被奶媽與日常為伴的山婦同化,大嗓門、粗糙的說話讓她的父母非常頭痛。但如今,即使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語言水準不一,仍是我們生活上的大問題。

有一次我跟庭宜她們在外用餐,隔桌年輕人大聲說話的當中不停有「帶塞」這個辭出現,我問庭宜這句話什麼意思,她答得害害羞羞的,低聲跟我解釋:「就是很倒霉的意思。」雖然,當時我的直覺是這話的不好聽,但最大的感觸倒不完全是字音本身,而是當一個詞被不停反覆在每一個句中時,談話內容變得好空洞。

說話就像走路,語言學家為我們解釋說,「因為」、「所以」、「以及」這類短語具有路標功用,提醒我們有什麼即將來臨,從而大大增加我們向前溝通或閱讀的速度。像這樣每個句子都以「帶塞」開頭,讓人不知該如何憧憬交談的驚喜。

談話不只是用詞與語氣的選擇,內容也很重要。家庭本身如果有好的談話內容,對孩子來說就是最有啟思的教育。雖然小時候我身處的大環境無法給我足夠的營養,但父母是我最親近的學習對象,他們印證了這段話中所說的家庭力量,當然,也因為有好的談話學習,透過閱讀而得的感受才能以語言傳輸表達,這是閱讀與說話之間永遠的活循環。

在這競爭的世界,有三點能使任何年輕男女在起步時佔上風;有禮貌、良好的談吐和讀書的習慣。在寒微的家庭可以養成這些,最昂貴的學校卻未必。

去三峽國中後,隔天在市場有位賣菜的家長問我:「到底要怎麼好好跟孩子說話?」我還沒開口,她的伙伴就搶先說:「什麼好好說話,我的孩子不吼是不會聽的。」吼,非常好的一個字,在家裡或學校,高分貝是我們的經常所見,既費神又費力,吼久了,孩子全成了重口味,對份量不夠的溝通全無反應。

我只想提醒父母一件事,「吼」或「好好說話」是一種選擇,不過,請思考後再決定,因為通常一旦開始採用吼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這代表的是你得吼一輩子。更重要的是,吼只能表達忿怒與激動,它不適合教導、分享與勸說。所以,如果我們要跟孩子把說話這條路長長遠遠地走下去;該說的話要清楚地說,更要輕輕地說。

 

 

 

這些照片是九年前我帶Pony與她南師附小的同學一起做科學功課的留影,無論在任何階段,好好說話都讓我的帶領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