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心中老想著從兒童節開始那一連五天的假期,工作室的開放該怎麼安排。

這段假期的意義,對我來說不只包含了兒童節和掃墓踏青的清明節,留在我心中的想念,還有過去工作室開課時,帶著孩子們實做春捲,又同時研讀千百年前留下的詩文的情景。能親眼看到小朋友認真承接生活,那種感覺真好!

在製作春捲的那堂課上,我先教小朋友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無愧色,勤政清明復清明。

藉著文字簡單,語意清楚的詩,帶孩子了解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真是快樂。一直以來,我最喜歡為小朋友解釋詩文,當我看著他們的眼睛中閃出了解與疑問,自己就更知道有很多的機會可以「給」。

記得上春餅的第一堂課之後,我回家後還在懊惱著,沒有趁機利用「丹心」提起「赤誠」。我一直希望孩在童年養成對文字的聯想力,從文字認識人與人之間了解事物的異與同。童年的吸收力真好!只要能多說的就盡量解釋,就算之後都忘了也沒關係,有一天,一定會再撿回來的。

課堂上,等孩子們切完各種各樣的菜之後,我又帶他們讀杜甫的: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哪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生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我是一個很平凡知足的人,對「教育」,想得比較多的不是自己幼時或年少所沒有得到的,而是我經歷過,如今也受惠的經驗,我但願小朋友多被引介,多聽解釋,而不只是以善於記誦為唯一的目標。

能背誦當然很好,因為「背」是攜帶於心,隨時可供取用。

記得幾個月前,我跟小一的俊穎和小三的子庭坐在Eric開往山區的車上。那一天,子庭和幾個小女生相處的不大融洽,在角落垂淚,我刻意把她帶開,坐到我的車上來。一路上,我沒有再跟她討論人際相處的問題,只跟他們姐弟一首首的朗讀著我們都記得的詩,在海山夾道的路上,子庭唸著: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那聲音,與平日總是害羞蠕喏的音質與語調完全不同,我希望敏感的她,在詩文裡,找到一處可以安置豐富情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