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天黑之前,我終於把美編亭麟寄來的那兩百多頁的完稿,用宅急便寄出給鄭主編,我的第二本書「廚房之歌」算是完成第一次校稿。

這九個月來,因為這本書,鄭主編與我很少是隔幾天才寫信的。當我的工作毫無預警地堆疊在應該最專心做這本書的時候,鄭主編不只讓我拖延,還像大姐姐一樣時時提醒我照顧自己的身體。雖然她叫我「愛哭妹」,我叫她「壞主編」,但是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樣稿而哭泣時,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親口告訴過她的「謝謝」! 

 

 

當「媽媽書」都還沒有出爐,也不知道一刷賣不賣得出去的時候,鄭主編就告訴我要出這本書。我跟她說:「如果真能出得成,我希望能叫它『廚房之歌』」我心裡清楚,就市場的考量來說,這個書名不是個好主意。但是,我真的好感激當她為我設想每一件事的時候,都沒有把我與市場或行銷做唯一的連結。我們只是一起用真心與無數次的討論、協商完成了這個讓我哭了又哭的「夢」。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哭,那三十則不算長的文章,文字是我一貫的易懂與淺白。當中的幾十則食譜,也都是看起來讓人開心的畫面,但我在校稿的時候卻常常忍不住眼淚,或許,就如我自己在當中有篇文章的結語吧!

──那些生活中的歌,是「手」與「心」的合聲;是母親與我、我與女兒家事傳承的重唱。

在那些音符裡,有太多自己回憶裡的愛與被愛!

 

 我曾在花園裡幾次提到截稿的事,卻不敢在書未完稿時跟大家報告自己的近況。今天,終於可以跟花園裡的朋友報告新書與自己的心情,也錄下自序中的三小段做為分享。謝謝你們不斷的關心與加油!

教養女兒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的過程。我是一個平凡的母親,除了用心於與生活緊緊連結的話語與腳步之外,完全沒有想過該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與準則。生活對我來說質地太細密,父母親給我四十七年的愛與養育,代表的是一萬七千多個實質的日子;而我們與女兒相處的二十年是七千五百個愛的朝夕。那些交織得如此緊密的生活肌理與情感細紋,絕對不是我的文字程度所能給予分析或條理化的,我只能片片斷斷地在故事當中,試圖捕捉並留下當中的愛與溫度。

再平凡的母親也會有一套照顧孩子的生活哲學,讓她們吃飽穿暖、讓她們的生活充滿小小的愉快與穩定,似乎就是我唯一會做、也自信做得很不錯的工作。當苦讀的孩子把埋在書中的頭抬起,撒嬌地問道:「媽咪!今天晚餐吃什麼?」的時候,我雖然自嘆無法為她們讀點書、分擔課業的壓力,卻因為這個充滿期待的問題,而覺得自己與她們有革命情感、同在奮鬥的戰線上。

在身邊被我呵護照顧的孩子終於離家去求學。當遠在美東的費城傳來電子信,緊急求救說:「親愛的媽咪:我買了通心粉和乳酪醬,請教我怎麼用電鍋煮?」看完信,我立刻在電腦中打出一堆字串與叮囑,彷彿那個提問的孩子就在跟前,聆聽著我從廚房發出的耳提面命。這些生活場景,常常使我失去時間與空間距離的體會,忘記孩子與我相隔千里的事實;它們讓我想起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母親,也讓我相信自己永遠都會是她們的生活導師。

當了母親這二十年,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後還要繼續許多家務,雖然體魄並不是特別強健,卻很少感到累乏。家與工作是不同的愛,我試著從母親這個角色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耐力,來兼顧自己不同的夢想。書中的某些篇章,記錄的就是這二十年來,我從家裡的廚房走入工作廚房的故事與尋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