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家事「必不必要」或「重不重要」?在我看來是絕對不需要過多的辯論。「家事自理」就像「孩子親養」一樣,屬於個人的選擇;有些選擇的背後有著各種不得已的條件,但不得已中,也總有可以彌補、以盡力使心情安穩的方法;有些選擇大致上雖是喜悅的,但也會有倦怠或自感不足的地方,這就是討論的目的──落實行動,使生活更完善。
我不是一個喜歡在別人獨立價值上強加自己意見的人〈連對自己的孩子都不喜歡〉,但,如果是技術的問題,我非常樂意分享所懂得的方法,所以請大家不要覺得每週一次線上讀書會的提問很瑣碎,我只怕自己的經驗與答案不夠有用。 下午從台北回來後我去了三峽的名佳美買了幾條毛巾,準備幫大家解說一下抹布的事,接著我同時做洗衣、打掃、整理書與煮晚餐的家務,一邊做一邊想,活到快51歲了,我每天與家務緊密的相處一定超過40年,這些從童年到自組家庭後日日重複的家事,使我能同步體會「積極」與「緩和」、「快」與「慢」、「熱情」與「耐心」,我多麼願意分享這樣的喜悅。
我常在演講中告訴家長,「耐心」在教學中只是「基本配備」〈請不要只聯想到對學校老師的要求,我說的是家長自己對孩子施教時的耐心〉,教學者有耐心通常是因為自己深入其中,非常了解所教之事需要練習,因此自然就有了等待成果的心情。 耐心不是一種強求,是在充滿期待中自然而然就啟發了互動中語言的改變、方法的改變與心情的改變,這些改變在他人眼中就形成了「有耐心」的觀感;因此耐心不是不變的一試再試或堅持的硬來,而是熱情思考的設身處地,因此耐心對教與學的雙方來說,都是溫和美好的。
上星期五我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分享「廚房劇場」,我告訴這些專業於「家庭發展」的孩子們:積極參與家庭生活,不要光讀理論,要深入了解教育的細節,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教育者。
這句話我也很告訴身為家長的年輕朋友們;因為我也曾是孩子,我知道大人默默的、穩靜的努力,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真實的幸福。
《抹布的縫法明天早上我會貼文與照片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