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一位小小朋友在工作室聽到女高音拔起的歌聲時,嚇得從大門衝出去,而那首聖桑的「你的聲音打開了我的心扉」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曲子。因為這個完全沒有被自己設想過的反應,我開始覺得,應該多想想孩子不能接受我所喜歡事物的心情;有時候是因為基本上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是因為特色與價值的引薦方式不對。
還有一次跟小小朋友相處,也是類似的狀況引起了另一個驚訝。我們帶小朋友用玉米片、棉花糖要煮成一個小點心。棉花糖加熱後融化了,攪拌之間拉起了好看的白色細絲,小米粉一時興起,指著鍋中的絲絲縷縷跟小朋友們說:「看!跟蜘蛛網一樣漂亮!」結果有一位小朋友後來不肯吃那玉米棒──誰要把蜘蛛網吃下肚?
小朋友的害怕使我想起阿姨七十歲生日的事,那天,子女孫輩都從美國返台祝壽。我因為帶著兩個當時還小的女兒,所以負責照顧年齡相近的小朋友。這些小朋友國語聽起來很溜,但因為語言不能對應生活經驗,很容易發生誤解。〈當時普通話的老師都是從中國去的,所以他們的口音聽起來比台灣小孩還有腔有調;一個「人」在他們的口中變成了一個「輪」〉。
那天是採中國宴席式的供餐,送菜之前,侍者會先大聲介紹一下菜名。這些吃披薩漢堡長大的ABC也許不大習慣當天的食物,但多少每道都還吃一點,只有一道「蝦仁酥餅」說什麼也不肯嚐一口。我勸一次,孩子就說一次謝謝!那種禮貌使人覺得其中必有隱情;等我仔細一問才知道,「蝦仁」對他們來說是「蝦人」,雖然不知道什麼是蝦人,大概總跟「人」有關吧!所以他們回答我說「很可怕!太多輪,我不想吃」。
即使語言理解能力都差不多的成人與成人之間,也常有誤會,更何況我們與孩子之間?一個高音在成人的世界是美、情感與天賦的欣賞,對沒有經驗的孩子來說,是驚聲尖叫的恐懼,是應該拔腿就跑的自救。
仔細想想許多可愛,足以緩解我們總是看到問題的急切。動手做點好吃的給孩子吧,「做」會使你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