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工作室接到《親子天下》剛印好的新書《我想做個好父母》,這幾個月來交疊於日常工作與書本重整的忙碌,在頁面與回想中成了可愛的果實。
我在獻詞中把這本書獻給「曾經、正在,與或許將為孩子教養問題憂心的父母」這樣說,是想跟大家一起珍惜孩子應該受到的保護、引導與修正。
六年來的專欄要放在一起,無論時序、照片的氛圍都不可能太一致,因此,我最後還是決定把所有的DIY照片都重拍,而重拍代表重做,定綺與Eric給我的幫助,無法言謝,我知道那不只是為了支持我,而是我們的心中都有孩子──過去的自己,與眼前相處的對象。
我很感激洪蘭老師與陳藹玲女士為我在書中所做的序文,我相信他們在自己崗位上為孩子的努力遠超過我。我的長處在於照顧,於是我竭盡心力想分享生活中這樣日積月累也是教育的一些想法。
把所有的文字重新整理過後,我寫下後記,用以分別愛一隻貓與愛一個社會孩子的不同心境,但願我們家的好貓咪翁虎旂Cubby不會介意。
我不會拍照,把DIY都拍完那天,我拿起桌上的相機,對著定綺喊了一聲。她笑了起來,在空曠清冷、暮色四合的工作室裡現出孩子一般的真純笑容,寒冷添了歡喜的溫度。我們收拾工具、清洗廚房,才在責任告一個段落中開始討論過年放假的事。104的農曆年在美好中結束。
後記
要教育才有未來
交完2015年11月「生活筆記」專欄稿件的隔天,我在國教院台北院區有一場演講。等待開場前,幾個人在貴賓室閒聊了起來。這種場合,話題總是很容易環繞在當父母的憂慮心情之上。
我提到剛在專攔中寫「養貓」與照顧孩子其實一樣。主持人剛好也有貓和小男孩,兩相比較下,她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養貓就是比養孩子容易?」我立刻回答她:「因為貓跟孩子的前途不一樣 !」答得迅速並不是因為我才思敏捷,而是自己在養貓與接觸不斷成長的孩子之間,同樣的問題已縈繞心頭千百遍。
一隻貓只要負責表現到「可愛」就已經是牠的極限了,沒聽說有人想把他的貓養到能獨立生活,好有一天能不依賴主人。但一個孩子雖然在童年也受到父母如主人養寵物般的千呵百護,終究,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在各方面真正獨立起來的個體,是每一對父母對自己責任的基本期待。當我們討論送補習、學才藝、擠入名校等觀念,並批評那些觀念時,相信大家也能了解,連過度教養背後的不安,也是希望孩子獨當一面,出人頭地所造成的?但,誰會為家裡的貓不上進而沮喪或自責呢?
思考「貓」與「孩子」的不同,也許能幫助父母進一步檢視自己在照顧上到底是「愛」還是「寵」。「愛」是有發展性的,是可以透過教育來完成的可觀願景,與有循環能力的責任交接;但「寵」是把心中視為珍寶的個體,關在籠子裡供養照顧,終究只是為了收穫可愛而付出的意願,也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有一天要分離的黯然神傷。
我有兩個女兒也有貓,我愛他們的心一不一樣呢?很相近,相近的部分,用濫情的說法就是「無怨無悔」:希望他們得到我最真情誠意的照顧與服務;那,不同的又是什麼呢?我對貓所有不當的舉止只覺得好笑或氣惱(比如說抓家具或為要注意力而搞破壞)但我對貓從來沒有過「擔心」的感覺。
對孩子可就不一樣了,養孩子很少「無憂無慮」的時候,總是從眼見的任何一點「近憂」,就要發展成「遠慮」的教導。因為,一個人要坦然獨立很難,他們先要站穩不給他人負累的階段,而後才會進步到對社會有用,這實在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教育工程。
不過,我認為身為父母的人,可以把這種辛苦視為自己受前輩養護的回報,了解這是天經地義,就不會覺得是自己獨有的壓力。當我們做到把自家的孩子養好,不只問心無愧,的確也對社會做了很大、很大的貢獻了。
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並不是下一代不受寒苦的溫室,但意味著孩子們無論交友、工作或擇偶,都身處在一個沒有「從人性惡意」所延伸的各種危險。能擁有這種安全的理由,就來自我們對教育的共識與付出。
我願意以行動付出我對於這個價值觀的確認,希望,您也一起來成全這樣的安全社會,用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來表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信心。
推薦序
導正錯誤的教養觀念 洪蘭
知道Bubu老師要出新書,心中很是期盼。她的書一向都能震聾發聵,導正很多社會的錯誤觀念。
認識Bubu老師很多年了,我們雖然住的不近,也不常見面,但是時間和距離並不造成隔閡。每次見面,都能立刻進入主題,產生共識。我最認同的是她的價值觀和濟世的態度,她對孩子的耐心常讓我自嘆不如。我更佩服的是她的耿直,在現在是非混亂的社會,她敢說真話,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她的話不多,卻每能直搗黃龍,例如在序文中,她對成熟的定義是「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就令人激賞。
「工作不用人監督」就是我們所謂的accountability,成熟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別人在後面催促。上班不是人坐在位置上就是叫上班,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叫負責,而是要更進一步,確定所撞的鐘有響,才算盡責。這中間的差別在用不用心、有沒有把公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
「口袋有錢不花」是當人有內涵,對自己有信心時,他就不需要珠寶來引起別人注意。一個人炫耀什麼,就說明他心中缺少什麼,一個人愈在意的地方就是他最自卑的地方。在「吹牛不打草稿」的現在,曖曖內含光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至於「有仇不報」,那真是大肚大量,很不容易。我曾為了抗戰勝利後,蔣總統對日本以德報怨深感不滿,假如連孔子都說以直報怨,那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我父親聽到後,便花60元台幣,買了世界書局出版的《基督山恩仇記》給我看,要我學會人生的意義。在1959年時,60元是很多的錢,但父親知道小說的教化力量比父母的說教來的大,他可以花錢,只要我能改變觀念。這本書也真的讓我看到,在報仇的過程中,自己的人生也過去了,人應該要學會放下。
Bubu老師的書不論哪一本都很有啟發性,我的年紀雖然比她大了一輪,但是每次仍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她的書值得看 !
(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引導孩子發揮潛能,身心靈平衡成熟 陳藹玲
親子教育的許多課題都是選擇題、申論題,鮮少是非題,更不會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在變化莫測、人心惟危的時代,與其期待孩子功成名就,不如希望他們都能發揮潛能,成為身心靈平衡成熟的人。
然而,什麼是教養最重要的原則呢?我和作者蔡穎卿的看法一致,是父母透過言教身教反應出來的價值觀。
非常欣賞穎卿的看法及做法,讓更多的父母及孩子因此書受益 !
(作者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新書訊息: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787
金石堂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5280652533
誠 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76712492270
親子天下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1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