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幾天出現在〈畢業分享二〉的一則回應,
Bubu,
這篇文章已經po了一陣子了
心中一直有個疑問想請問您
是什麼原因讓您願意”總是為了工作不斷離開家”
從您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得到您很重視家的感覺
但不斷離開家似乎和這樣的感覺有些些違背
會不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
我曾經在國外唸過幾年書
跟我先生(當時的男友)交往也一直都是聚少離多
對我來說,”生離”那一剎那真的是很難承受
不管是跟家人或是男友,相聚後要分開那幾天常常是眼睛哭的腫腫的
所以畢業找工作或重大決定時,必要條件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
看了這篇文章
我不禁反省將來有重大決定時這個標準是不是該繼續存在?
是不是我自己太軟弱了?
wen
那天我只簡短回答了
Dear Wen,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確實是我自己在面對生活時最大的困惑。因為
我答應大家要在星期五貼食譜,所以我會在星期一以文章來回答妳的
問題。我們也可以在花園裡跟所有的媽媽討論自己曾經面對的兩難與
經歷的解決之道。
Bubu
下午,我利用了一些時間來回答問題,也回顧自己當母親的成長之路
Dear wen,
不斷離開家違背的不是“重視家的感覺”,而是違背不能與孩子時時刻刻相守的夢想。我十二歲就離家到很遠的城市去住讀,那種對父母濃烈的思念與遠離家庭形式的失落,使我對自組小家庭的一切更有夢想與堅持。
1996年,我頭一次面對生活中不能不有的選擇。當時,我可以決定帶著孩子在台南繼續我那發展得很不錯的小小事業,也可以選擇捨棄。為了讓全家人相聚,在丈夫去曼谷後的三個月,我放棄了經營成大醫學院的簡易餐廳,把本店託付給童年最好的朋友,然後帶著兩個沒有學校可唸、完全不會說英文的孩子離開台灣,到曼谷與丈夫相聚。
託付給朋友的店很快又回到我自己的手中,因為美卿舉家北遷,店的經營還是得由我親自安排、遠距指揮。因為夫家還有事業在台南,於是十幾年來,我與丈夫輪流回來時除了照顧自己的店,多少也能代他處理一些雜事。婆婆病倒那兩年,我終於了解,生活中一個個類似於這樣的問題、無法預知的變化一定會接繼而來。我們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工作或夢想,更重要的還有責任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很獨立也知道用功,所以多年來,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不把她們送到美國的prep school,這樣不就可以解決教育問題,也可以自由來去衝刺事業了嗎?面對孩子要不要外送就讀的問題,我心中抱著只需理解卻不需嚴格討論對錯的心情,因為我相信送與不送的父母,心中都有許多合理的考慮與痛苦的掙扎。
十幾年來,我從來不曾奢侈地想過自己能在一個地方久居、有一份大家所謂安定的工作。但是我從這些變動中卻學到一種相對的安定──無論身處何地,生活都要有重心,每天都要盡心過。
我很羨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每天陪伴身旁的母親。我不是專職母親,因此深刻懂得無法如此的心情,也進而了解母親但無法專職所應該面對的時間管理。我學會在自己不得不離家的時候留下許多「母親」的味道──食物、花、居家佈置與共讀的功課,我更學會要珍惜與她們相處的每一段寶貴時刻,積極教導她們體驗生活。我在自己的條件中做個盡心盡力的母親。
我不會用「堅強」或「軟弱」來區分母親對生活的選擇,因為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盡相同,而既有的生活的概念更影響我們的選擇。我知道「需要」與「想要」都能使人堅強,而我的成長一直有著這兩種因素的前導。
在我們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會不會特別沒有安全感,由我來說並不準確。我想那要由曾經與孩子接觸、深刻認識她們之後的人來回答才客觀。我只能說,安全感或許並不是無憂無慮的態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信心。我但願Abby與Pony在某一種程度上已擁有這樣信心,更願意她們帶著這樣信心繼續成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