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七年前Abby去上大學,我們收到學校給家長的第一封信標題是「Letting Go」,我現在要跟你們講的不是長大離家不得不放手的一刻,而是從生活裡為將來的放手打下基礎,也是你與孩子建立彼此了解與期待的生活實踐。

我要以一場小廚師裡的「收拾」來說明我對信任與放手的想法。

說真的,廚事除了碰刀碰火是有點危險之外,好玩的居多,真正挑戰的是「收拾」。

你們看到這餐桌有那麼多的餐具,刀、叉、湯匙、甜點杯、大盤子、水杯、小碟子、湯碗、餐巾、每餐都幾乎用到八、九樣餐具,孩子如何收拾,同工合作的默契如何展開?


12個小朋友分佈在各個角落,經由收、洗、歸位、復原完成循環,我們所花費的時間,大約是25到30分鐘。從照片裡來看他們的動作,首先,我們教導孩子做事的態度並非完成就好,所有的事經過「想」才可以把「亂」系統化、效率化。像這個孩子,他比較大了,但麻煩的是旁邊還有幾個比他小的孩子,但他那麼慷慨,一點也不介意小的會阻礙他的動作,彼此合作、拉拔,這是真實生活中的人際處境。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孩子已懂得把同類的餐具收在一起,先堆放在一個角落再進洗碗機。

我會先帶孩子看洗碗機的原理,讓他們瞭解出水的原理好建立置放的邏輯。洗碗機會到達88—92度,上面出水、下面出水,所以,讓水穿透就是要領,不用一一說明這盤、那碗該如何放,孩子夠聰明,若沒放好,是我們沒有說清楚原理,教導者要自我檢討。

至於我怕不怕他們打翻這些餐具呢?很多人會問我。 這個暑假有三百多個小朋友上課,我們打破了一個高腳杯、一個調味盤、一個小碟子,總共三或四件,我們的損失實在是非常少,這不在現場,難以相信此中的精密合作 。

多數的家長不讓孩子碰他們認為危險的用具,我想不是怕損失,而是怕打破之後的麻煩。但這種麻煩對我來說會比家庭遇到的更複雜。因為如果有餐具打翻破碎了,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得封鎖局部現場,整個進度會受到影響,但即使有這種可能,為什麼我還是堅持非要這麼做,因為不這麼做,孩子就沒有真實經歷的感受,這場家事教育也不必做了。

有人建議我用塑膠刀叉或打不破的餐具,但我不會這麼做,因為家庭有家庭的樣子,孩子來到我這裡,感受到被信任的安心,這提昇了他學習的意願與基礎。



這張照片是小朋友在刷洗爐台,以前,我還會示範怎麼刷洗,現在連細節也不用交待了,我只告訴孩子,瓦斯口有三個東西要拆,你們自己研究看看。他們拆好了,就讓負責洗碗槽的人清洗。這個爐台,必須先用很很濕的抹布擦過一遍,以軟化之前已經乾掉的噴濺物,接著一個人用清潔劑刷,一個人用清水的抹布擦,這樣來來回回擦過三四次之後,再用藥用酒精打亮。

打亮的順序是不銹鋼先,再擦玻璃的部份。如果先打亮玻璃,再打亮不銹鋼,就會把玻璃又噴髒了,所以孩子學到了「順序」是什麼。這個順序是有原因的,如果只說不鏽鋼先擦,玻璃後擦,確卻不講原因,碰到順服的孩子就死記,也許到七十幾了才恍然大悟。

這就像擦玻璃窗,不會先擦玻璃後擦窗框吧,當然是先擦窗框,再去打亮玻璃。這些工作步驟的原因是給自己方便,達到不浪費各種成本的想法,有時我們從結果無法檢視成本的問題,得從一個人的工作過程才看得到思路。



這張照片是孩子們在掃地,這孩子盡情的弓著身體,好像芭蕾舞者柔軟的伸展,多美啊。
小朋友無論分配到什麼工作,每個人都很認真。這邊洗碗機不停的一籠一籠的洗出來,就有人準備乾淨的擦布巾,把刀、叉、湯匙一根根擦亮再放回餐具抽屜,要一一排列整齊,方向與長短都要一致,這樣除了流露出美感外,也才方便下一堂課的小朋友拿取。

有一次,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幫我放回餐具,他對「整齊」二字的要求是很高的,他把我的鍋子全部拖出來,重整一次,因為她覺得Bubu阿姨的不夠整齊。所謂的整齊是「一隻疊套著一隻」,我們的原則是:每個東西都有它的家,讓所有的餐具回到它的家。


我教小朋友的原則是:要有一個工作者的樣子,無論是拿出擺放或回收餐具,托盤是很重要的工具。托盤的作用是安全與穏固,並且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工作姿勢,在「端」的這個動作中,人自然會有慎重的警戒之心。連三歲的孩子,照樣可以端著托盤拿湯湯水水,如果赤手拿一個裝著熱湯的碗就不好,因為果翻覆了直接燙手,有著托盤的隔離,就多了一份安全與效率,這是孩子在工作中學到的危機處理。




這張照片是孩子在操作洗碗機,我在旁邊幫他們作一點疏散的工作,並且把這個最小的孩子放在身邊,如果當天都是比他大的孩子,那他會覺得「沒有事情可以作」,我的責任是不辜負任何一個孩子,所以安排他的工作是不危險又有參與感。

不要因為他小,就要他等待,你還是要把他邀進來工作團隊,融進來的原則是不影響大家的學習,如果他阻礙了大家的進度,大家會氣他,如果因為工作危險傷到他,我們會難過,這些面面俱到的考量都是我要花心思的。我分配給他的工作是:幫我把所有的刀叉先抹過一次,然後送給在洗碗槽的哥哥姊姊,我不時的會給他喊加油,所以他也抹得很快,不會讓哥哥姊姊等很久,這個工作不危險,你們看他做得很高興。

每次洗碗機完成了一籠餐具時,負責操作的孩子就會大聲歡呼:新貨到了。下一階段的孩子就立刻接手,一批一批有秩序的的輪流進行,我們的同工雖不講話玩笑,但氣氛跟洗碗機一樣熱氣騰騰。

這照片是在烘焙室的小朋友們,她們在整理桌面。這張的鏡頭是一大堆擁擠的高腳杯,這也是一個教導實例,小朋友把餐具收進來,水杯是水杯、湯杯是湯杯,從餐桌收過來,頭腦就要想清楚,如果不分類收,不僅很亂,空間也不夠放,「收拾」的秩序弄清楚了,將來他們就會有「生產線」的概念;小朋友很厲害,他們連寫字都會有「生產線」呢,不是嗎?永遠不要忽略他們頭腦的清晰度,而且要把幫助它用在生活的工作上有,他才會精化自己的能力,能力才會快樂。


這張照片很清楚的看到龐然大物的洗碗機。洗碗機的操作順序是:先把餐具沖水,上面有硬的東西要刮一下,然後排進洗碗槽籠,我覺得這個工作最能考驗一個孩子的思考能力,如果排得好,不僅一籠裝的數量多,同時看到幹練與節奏。照片裡的這位小朋友,大概三四年級吧,他整個掌握度很好。




這張的小小朋友,一次收了六個盤子,我們並沒有規定孩子一次拿幾個,拿得動就拿,安全就拿。小朋友志向很高,不能呆板地規定她一次只能拿兩個,如果她要拿六個就讓她拿吧,我只叮嚀:絕不能因為工作興奮而奔跑,因為這是一個群體合作的空間,要注意互相擦撞造成的危險,一定要考慮安全問題〈自己與他人的安全〉,但不能因為「怕」而不讓他們做。

我們的盤子一個有 一公斤 ,很重的,這個哥哥看她拿那麼多,他要來幫她,自然的關懷是良好的工作氛圍會產生的,規定的關心不會成功。

我有個願望,讓孩子作事情不能點到為止,既然要作就徹底的做,做到盡可能的好,我要求孩子不只是很表面的:洗洗這個,體驗看看就好。他們得深入所有的事務,「鍋具」也要洗,他們刷洗的功夫不輸大人。

通常我會告訴家長,下課了,但孩子還沒出現,那是他的工作未完,要給他多一點時間。有的媽媽很緊張,孩子晚了十分鐘,心裡七上八下,以為在家調皮的孩子是不是闖禍了,真的沒有,孩子都很認真。

餐巾紙的回收,也要摺得好好的,並集中放在一處。他們體會在「亂」中怎樣重建秩序。平常,孩子對秩序的建立都是被長輩要求的,現在,他們自己感受並實習解決的方案;一次、兩次就懂了。

我很喜歡觀察孩子在安排碗盤的思路,發現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通常已很有遠見,聰明而俐落,有些小朋友可能過去很少碰這些事,錯過了學習的黃金時間,所以有些會顯得出手很猶豫:我這樣做好嗎?那樣做好嗎?他們在不停的提問中求信心。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請大家「放手」,放手就是建立經驗,經驗不建立,信心就隨著看到同年齡的人有、自己卻沒有而一直衰弱下去。信心不是禮物,不是你說「沒關係」「你好棒」這類甜言蜜語就能跟著一個人。信心是自己看到自己曾經完成後可以面對下一次的勇氣,不是別人的接納。 所以,請把你們對孩子的期待變成放手,讓他們從生活中確信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