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056496_m

這份整理中,如果有各位當天沒有聽到的內容〈如微積分那段〉就是我合併前一天在高雄聽到洪蘭老師演講的內容,因為我認為與我的問題相關,所以合併與大家分享。

在對談中,鄭主編提到我喜歡大家叫我「Bubu」,洪蘭老師輕輕笑了起來,她說:在泰雅族,bubu的意思是「Grandma」老祖母,所以我不能叫妳Bubu,還是叫蔡穎卿好了。在台下的朋友因為距離,也許感受不到洪蘭老師的天真無邪,我很想為大家記下那一刻她臉上特有的溫柔與慈愛。

Bubu問:
在我的女兒升上大學之後,我開始很關心大學生的教育,但是很多更資深的父母告訴我,孩子大了,輪不到妳操心了〈他們通常還會再加一句:沒錢時他自然會回來找你〉,而事實上我也看到,我們的社會是不夠關心大學生的。老師覺得這是個正確的觀念嗎?您又會給我們這些父母什麼樣的建議來帶領上大學的孩子呢?〈當時我也問了現場的朋友,這是不是也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我記得答「是」的聲音很大〉

洪蘭老師答:
父母是一輩子都要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當他們說孩子長大了就不用操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出問題時能找誰商量?還不是找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跟他們自己一般大,生活經驗與思想深度是一樣的,他們出的主意還不都是一些餿主意。〈此時全場一陣爆笑〉。我為什麼鼓勵從小親子共讀?重要的,不是你為他讀了什麼?而是你把他抱在膝上、摟在懷裡那種感覺最重要,長大了他會記得這一切,從這裡也可以延伸持續的關心。

 

青少年總有很多的問題,如果父母能持續跟孩子對話,比要他們去簽那張「不自殺保證書」來得有用多了。我的兒子去美國上大學後,常常打電話回家,有時候只說:「我要去睡了」或「早安」這一類的家常話,我起先想,用越洋電話講這些豈不浪費?但我先生說:「沒關係,他可以少吃一餐,把錢拿來打電話,因為孩子想跟我們說說話。」期待孩子在離家後還想跟父母保持緊密的聯繫,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起。

 

有些父母會說,孩子大了,看不起父母,他們把:「你不懂!」掛在口裡,這種時候把他們抓過來,問他:「哪裡是你懂我不懂的?」當父母的也要想,現在各方面的資訊都很豐富,網路上什麼知識都可以蒐尋得到,也許我們有些事真的沒有孩子懂得多了,但是再怎麼說,我們都比他們心智成熟,人生經驗豐富,一定可以跟他們一起成長。

 

我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微積分有問題,他問我能不能教他,雖然我多半忘光了,但又覺得孩子來找你就是看得起你,就算跟他一起研究也好吧!所以就坐在桌前開始跟他討論題目。那時我心裡真的沒有把握,所以就開路要他講給我聽,心想,一邊講再一邊想,沒想到我都還沒弄清楚前,孩子筆一丟說:「我懂了!」然後跑掉了,留下這個還沒懂的媽媽。

我講的只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孩子與我之間許多互動的反覆,陪伴的意義就在這裡。我想起我的父親從小愛讀書給我們聽,讀什麼?讀左傳,雖然那個時候我們不一定聽得懂或愛聽,可是爸爸認真讀書的神情深深留在我們姐妹的腦中,父母給我們的愛,就是這樣存留下來的。

 

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我們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長,當父母的最重要的一個信念是

 

──永不放棄  Never ever give up

後記:

 

 在貴賓室那短短討論的幾分鐘裡,我已經提過大學生的教育問題了。老師的第一句話是:「這當然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她剛從審議公費留學的會議過來,所以開始跟我們講了一個學生申請的故事,故事才起頭就被搶著要來打招呼的人打斷了;又過了一會兒,老師說:「現在的孩子人人都只想當林志玲,他們想不遠,不知道老了以後,容貌不再時,要靠什麼生活…..」也是話都還沒講完又被打斷。但是我特別喜歡聽到這一段。

有人因為我的兩個孩子長得很高就愛說:「去當模特兒,去把林志玲比下去。」我最不愛聽這樣的話,所以我會回答:「她們應該還有很多事可以做。」這個回答使人因此認定,我對模特兒這個行業有偏見。

我想洪蘭老師跟我不約而同提起林志玲的時候,我們要談的並不是這個行業的價值問題,而是我們十分擔心,在這種強勢的外貌取向與扭曲的價值觀之下,青少年無論在心靈、知識或生活經驗上的營養都不良。在生命力最旺盛、吸收力最好的青春年代,他們只關注外表、命理和流行。我常常在想,有一天這些漂亮的孩子會不會只剩下好看的皮膚、大大的眼睛、時尚的服裝,卻沒有生存下來就一定要有的實力?等到暮去朝來顏色故的時候,難道他們會突然堅強茁壯起來,面對一定要面對的人生問題嗎?還是就像洪蘭老師說的「變成別人口中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