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Jojo
當花園中出現這兩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尋找地球刻度(Longitude)的人這本書,原因是全球在近幾年中流行起衛星導航機;最近二年以來,台灣商場上從專用機到手機應用,更是將衛星導航定為主要素求,以一連串行銷手法對消費者大力推廣,衛星導航機著實在都會地區刮起一陣旋風;而其的核心技術價值,就是尋找地球刻度的人此一書中,人為所訂定的–經度,以及大自然依據–緯度,由這兩個刻度來建立起導航商品的一切;因此當接到書後,幾乎無間斷的一口氣讀了起來。
 
能夠讀著不間斷的讀尋找地球刻度的人,我覺得要歸功於作者組織史實及描述故事的高功力,再加上中文翻譯也毫無贅字的轉譯為我們熟悉的中文,將經由科學及技術不同層面的找尋經度過程,一步步的印記入我的腦海。在讀完書後,讓我反覆深思的有下面幾點:

一、緯度及經度的來源,反應出自然及人為定律的簡與繁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段,即是指出緯度是由大自然中日月星辰運轉的軌跡所定訂,所謂的緯度零度,即是太陽運行軌跡為標準,很快被世人所接受並引以為標準;而為了找尋最精準的經度,在那四百年的大航海的時代中,耗費了許多的人力及資源,更引發了人性中貪、妒、恨…等負面性情,也因歷史或政治因素干擾,過去各地仍有屬於各自心中最精準的經度零度。

一直到1911及1914年之後,所謂的經度零度–本初子午線,才由當初倫敦格林威治子午線及巴黎子午線爭戰中,明定以格林威治子午線定義為本初子午線,並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為主,到現代再定出協調世界時(UTC),台灣在國際時間標示目前是UTC+ 8。

 
而地球的刻度–緯度及經度,因自然定律及人為定義之異,而有極簡化與極繁複的來源,書中的描述,則是將此繁複的過程以小說的形式,將史實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二、所有事件的過程與結果是同等重要
 
因現代資訊過多以及腳步過快,為了節省各種成本,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包括親子之間),常聽到一句”只要告訴我結果,其他我不管”,社會上似乎對結果的重視過度高於過程,殊不知所有的結果都是有其過程,之中會引發其他不可預期的事,因此我們如果要讓下一回的結果是美好的,那麼就該重視之前的所有過程。
 
尋找地球刻度中,整體故事自找尋經度迫切需求的原因–大海中航行船隻的正確位置,經過從觀天象、計時器、光速、江湖術士…等的各種方向,探求最精準的經度過程,最後是在一位鐘錶師傅約翰‧哈理遜的高技術及高標準中,經過數十年堅韌的製作,將所有問題縮小到一指航海鐘錶之內;其間的過程,發現光速、地球重量、現代星圖演進、確定世界地圖、鐘錶技術的躍進、現代大量生產及分工的範例…等等,是對人類文明十分重要的貢獻,其中不盡然都是美好的過程,也不完全是最初設定的目標,但這些經歷實際努力的過程,結果十分豐富。
 
三、向書中的主角及修護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
 
書中的主角約翰‧哈理遜,一生貢獻於航海鐘的研發,曾有許多支持及幫助他的科學家們,但也有不少憑藉著權勢而打壓及欺凌哈理遜,雖然最後在喬治三世的協助下,得到應得的獎金,但是對於四口航海鐘後來的待遇,確讓我感受到十分難過及不捨;還好後續經過幾位海軍的努力,讓四口鐘得以恢復呈現書的照片上的實體,看著照片,心中滿滿的感動,不斷的想像書中描述哈理遜堅毅的畫面,同時讓我想未來安排個假期,到倫敦拜訪哈氏四口鐘。
 
花園中介紹了這本書,讓我深度認識經度的同時,更興奮於了解星圖發展的背景因素,著實將近一年工作上接觸的天文星圖,連結起之前片斷性的吸收,對星圖有更完 整的認識,十分感謝Bubu的介紹。
 
有個問題請教Eric大哥:當您將本書以故事方式,唸給國中的Abby及國小的Pony聽時,如何說明哈雷處理星圖過程及麥斯克林對待哈理遜的打壓呢?我提問的原因是,孩子每個階段都會有面對群體合作及交友需求,而書中是成人更為複雜的世界,其中描述的是大人世界的事實,確實是一個機會教育,如何用合適孩子的年紀的語言來描述過程?
感謝
 
週期表
二虎   
當我知道Bubu的讀書會挑選的書是”週期表”時,著實驚訝,因為我感覺的Bubu是文學的感性的,”週期表”則被我歸類為科學的理性的。後來雖然知道這本書只是以週期表的元素分章節,其實內容寫的是作者的故事,但是憑藉著幾則人生故事,就讓Bubu選來介紹大家讀,想必此書必有過人之處。
 
於是我在波特蘭這邊的圖書館預約了一本週期表,雖然只有英文版的,但是被通知去領書時,心情還是無比雀躍,回家後馬上就啃了起來,沒想到翻了幾頁,感覺還蠻硬的,讀不太下去,有空閒時再拿起來翻一翻,卻又老是搞不清楚自己看到那裡,對於上次讀的總是沒什麼記憶,看了好一會兒後才又覺得好像有印象,應該看過。

這起頭的小挫折讓我不禁更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讓這本書雀屏中選?然而,這本書還是被我冷凍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每週看著大家的心得分享,我才又一點一滴的累積能量,告訴自己,再試一試吧,別輕易放棄!

 
有天,忽然想起以前在學校唸書時,一回系上幫一位教授慶生,那年他92歲,大家尊稱他為“鐵硫蛋白質之父”。那晚看著教授在台上說話,台下景仰的目光與讚嘆聲不斷,當時的我陷入很長很深的思考,我想著教授和他研究一生的鐵硫蛋白質會是什麼樣的關係,他們相識半個多世紀,朝夕相處,一起奮鬥,共同面對成敗,分享榮耀,如此密不可分的一世情誼應該好比家人了吧!

再想到 李維 先生是位化學家,對於週期表的元素如數家珍,那麼在他的眼裡,元素不會只是符號而已,想必是鮮明活跳的,對於某些元素 李維 先生或許還特別有感情呢!而他的這本著作不正述說著週期元素與他生命交會的故事嗎?想到這兒,我又等不及再讀它一讀。

 
一個晚上,趁著小孩們都睡了,就著一盞小燈,準備好來聽聽這些元素要告訴我什麼關於 李維 先生的故事。翻到目錄看了看,覺得自己對硫這個元素還蠻好奇的,加上篇幅又短,就決定先來一篇硫吧!選定之後,回想了一下自己對硫的認識:嗯~臭臭的,還有它是一個游走於有機與無機兩界的元素,不知道硫在 李維 先生的生命中是怎麼個角色?

接著我靜靜的逐字逐句讀下去,沒想到這次出奇的順利,不一會兒就讀完了這一章,一點也不勉強。 李維 先生真是風趣,他的描寫都好生動啊!像是Lanza半夜上班很睏,但是他只讓睡蟲佔據他部分的身體,眼睛這一塊則必須很清醒。Lanza與儀器的默契這段,溫度計因為失準低了五度,以致於指針一直停留在95度,Lanza那種‘對,全世界就我最懂你啊!’的心態,作者寫來栩栩如生。後來鍋爐壓力失控,Lanza焦急卻倔強的搶救,讀起來耳邊好像響起了海飛茲演奏的大黃蜂,緊湊而刺激。

 
另外作者還提到硫散發著臭味,地獄就是有股硫(sulfur)的味道,看到這裡,我還停頓了一下,確定Sulfur和Suffer只是兩個很像的英文字,(由我用英文念起來,應該肉耳無法分辨),不曉得義大利文的痛苦折磨和硫也是兩個很像的字嗎?這個部分不知是 李維 先生的巧妙安排,還是巧合呢?
 
讀完了硫,我又讀了鐵,雖然篇幅長些,但是發現自己更喜歡鐵這個章節的故事,生動之餘又多了許多令人動容的篇幅。
 
謝謝Bubu和所有曾經分享的朋友們,我才沒和一本好書擦身而過。